
王志坚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提升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市科技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锚定建设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完善中试转化、金融赋能、人才支撑、教育保障等体系,提升高等教育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是推动战略新兴产业持续发展。我市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近年来,我市持续打造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升级版,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加速催生新质生产力,华为人工智能对接新松等11户机器人企业,大东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拓展场景项目完成签约,东北首条无人机低空物流测试验证航线完成首飞,沈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三期项目竣工投产。深入实施“向高、赋智、添绿、增融”工程,新增重大技术装备攻关项目61个,数字化转型中小企业139户,申报省级绿色制造54户,沈飞“高端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启动实施,沈鼓“华泵一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沈阳“325”模式,围绕航空装备、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完善产业链创新发展图谱,部署“高精密晶圆研磨”“耐高温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等重大科技专项7项,累计攻克技术难题265个,发布6个“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推动芯源、四十七所、微控等重点企业与揭榜方开展对接合作,在智能钻铣设备、干式真空干泵、半导体设备、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同时,积极争取上级项目,组织我市创新主体围绕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和未来产业项目提报攻关需求,共向省科技厅推荐299项;推荐沈飞、燃机、富创等企业争取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
三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能力。深化“拨投结合”改革创新试点,实施财政资金“拨投贷担”支持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资源为被投企业赋能,促进企业加速成长壮大。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建设科技支行,建立科技贷款绿色通道,提高科技贷款审批效率。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创业投资、证券、保险等机构合作,开展投贷联动等交叉业务,逐步扩大产业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产品规模,聚焦创新策源项目在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等环节的资金需求,精准匹配科技信贷产品。依托政府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成果转化基金等政府基金,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完善科技保险体系,鼓励保险公司创新研发类、成果转化类科技保险产品,为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
四是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聚焦“算力、数据、模型”三大基础要素,构建赋能“2+3+N”产业体系的发展蓝图,印发《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召开沈阳人工智能产业推进会暨沈阳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搭建人工智能产业合作与对接平台。积极融入国家算力大通道总体布局,目前,我市已形成算力规模718P,主要算力资源均已融入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现有算力规模位于东北领先,其中,沈阳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大东汽车城智能计算中心、沈阳百度智能计算中心以及中国电信东北区域智算中心等项目总体算力规模预计可达4000P。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沈阳·太一”大模型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构建农药配方数据集,汇集配方样本超2万个,实现大量合理农药配方自动生成,助力新农药制剂研发。
五是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实施“双一百培育工程”,建库动态培育105个智能升级项目、11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累计推进智能升级项目476个,数字化应用场景425个,奠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培育基础。积极培育省级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省级数字化标杆5家、智能工厂23家、数字化车间3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已达到78家、123个,居东北首位。紧抓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契机,建立一体化推进体系,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重点打造沈鼓等5家链主企业牵引的“链式”转型模式,完成规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估诊断累计达1400户,试点企业685家,改造备案企业256家,完成验收企业71家;征集遴选服务商140家、“小快轻准”产品(方案)663个。
六是加强“5G+工业互联网”建设。2024年,我市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试点城市名单,成为东北唯一入选城市,组织印发《沈阳市“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行动计划(2025-2027)》,一体化推进政策举措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应用创新、产业生态培育、公共服务能力五大方面建设,全面推进多领域协同发展。加快5G向5G-A技术演进,规模化部署5G-RedCap轻量化技术,重点提升产业园区网络质量,支持基础电信企业与工业企业共建虚拟/混合专网,满足数据安全需求,并在航空、集成电路领域试点建设5G独立专网,促进5G网络优化与升级。健全平台应用生态,推进平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我市现有32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联合基础电信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加快相关融合产品研发和应用。截至2024年,全市新建5G基站5010个,累计建设5G基站达4.5万个,实现5G网络更高质量覆盖;新增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拥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到32家,涵盖企业级、专业级、行业级以及跨行业跨领域等多个平台方向。
六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多部门联合推进落实“兴沈英才计划”,举办“盛菁汇”、“辽创汇”青年科技人才专场活动,获批省级杰青5人、优青11人、博士启动项目510项,争取资金3600万元。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集群,优化完善青年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构建“金字塔”型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体系,修订完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细则,细化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措施。梳理中青年科技人才优质成果,征集挖掘路演融资、成果转化、对接服务等需求,借助“博士沈阳行”、“盛菁汇”等活动品牌,组织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路演,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组织东北地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培训,推进实施中船辽海装备公司、蔡惠智博士团队等17项“带土移植”引育项目,开展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申报推荐工作,举办“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主题活动。2025年上半年,共引育高层次人才472人,自主认定人才250人,通过政策、宣传、活动累计吸引98621名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就业创业,在解决人才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服务高层次人才9500人次。
七是持续深化科教融合发展。由市教育局牵头组织驻沈高校学科专业设置、研究生招生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系统性专项调研,通过全面梳理近三年学科建设成效与短板,深入分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科学研判学科结构优化调整的实施路径,积极支持驻沈高校优化学科布局,重点引导高校统筹发展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持续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精准遴选了63个既符合国家“双一流”建设导向,紧密对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势学科,推动各高校在特色领域实现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21所驻沈高校近三年共新增59个本科专业,其中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专业达25个,占比高达42.4%,专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合力支持17所驻沈高校“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累计拨付6.4亿元。目前,驻沈高校世界一流学科达到3个,国内一流学科达到8个,国内一流专业65个,省“双一流”对象学科63个,省内一流专业125个,培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引育国家级人才39人次、高层次人才团队12个,重点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增设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前沿专业。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动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支持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等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建产业创新中心。鼓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新增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订单班。
八是全方位扩大科技开放合作。推动中国-黎巴嫩智能机器人联合实验室获批科技部“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支持,铸造所、中科晶益等创新主体申报省国际产业技术研发专项。推动“哈长沈大”签署四市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立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吸纳都市圈12家企业入驻都市圈飞地创新中心,形成“研发+生产”区域协同模式。支持浑南科技城开展“新东拓+”科技招商活动30余场,新招引项目61个、累计签约73个,入驻亿方联创EDA底座研发中心等项目52个。沈阳在创新型城市排名中连续四年进位,居全国第16名、东北首位。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