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培育壮大颠覆性技术企业 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第169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28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民盟沈阳市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培育壮大颠覆性技术企业  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提案》收悉,我局对此项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深入研究提案意见,制定针对性培育措施,现答复如下: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对越来越多行业和产业发展产生赋能效应,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元宇宙等未来产业既是赋能的重要对象,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还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新赛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颠覆性技术企业培育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关于“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培育壮大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1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4+8”未来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塑造一批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颠覆性技术企业,促进科技企业培育高质量发展。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强化高成长企业精准识别,优化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一是建立颠覆性技术企业认定机制。为强化技术识别能力,我市组建由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组成的“科技专家库”,形成“技术专家+行政部门”双轮驱动的认定体系,对颠覆性技术进行发现和甄别。在现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基础上,明确将技术颠覆性、产业带动性、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作为核心认定标准。截至目前,沈阳长江源科技恩柽研究院沈阳雅译微控飞轮、鹏程微纳等创新型企业均开展了对颠覆性技术的探索。

二是厚植颠覆性技术企业创新土壤。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会同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收集企业研发、营收、科创信息,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精准识别一批拥有“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具有良好市场估值和发展预期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围绕“育苗、培干、强柱”,实施“数量做大、质量做优、产业做强、生态做好”四大行动,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形成以瞪羚、独角兽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矩阵”。2025年以来,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846家,总数达到27164家,科技型企业新增数量及总量持续保持东北第一,为颠覆性技术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

二、布局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创新技术应用试点

一是依托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布局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沈阳产研院作为沈阳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积极研究推进构建长三角国创中心东北分中心和京津冀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东北分中心,大力推进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同时积极寻求与包括辽宁材料实验室在内的新型研发机构合作,共同促进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二是开展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推荐工作。配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根据大赛要求,下发了申报通知,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我市共推荐了辽宁嘉玉科技有限公司“MPI磁粒子体内成像技术临床及科研领域应用研究”、明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沈阳)有限公司“基于零信任的IPv6安全自组网”等9个项目参加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

三是积极推进新技术转化落地。组织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联合实验室等成果转化载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目前,全市由企业主导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46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25家,新型研发机构115家

三、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硬科技企业标签

在最新制定的《沈阳市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若干政策措施》里,将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地作为重要支持方向,以产业需求为牵引,以原创性、颠覆性创新为支撑,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目标,支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增强产业发展引领支撑能力,创新资源聚集能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技术创新策源基地,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对技术创新策源基地面向实际需求,开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策源项目,按照预期或结果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通过“揭榜挂帅”等多种形式开展包括颠覆性技术在内的科技攻关吸引有能力、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和团队开展原始性、前瞻性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给予揭榜团队重大资金支持。同时,在推动颠覆性技术研发创新过程中对项目“宽容失败”,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奉献的政策导向,减轻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近年来,通过科技项目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荐航发燃机、微控飞轮、顺义科技等企业承担国家部委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18项,申报建设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平台72个,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0项,攻克“真空干泵节能技术”“兆瓦级飞轮储能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178个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专利、标准等241项,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四、做实精准服务,优化创新生态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撑。政银企对接,同中信银行、盛京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科技创新积分评价体系,研发“积分贷”“人才贷”“拨投贷担”等专属信贷产品,推荐90余家瞪羚独角兽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企业名录。会同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首期给予鑫谱晶体、冷芯半导体等7个瞪羚独角兽企业4399.5万元资金支持。加快建设沈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采取知识产权质押、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供应链订单融资等方式,加大对颠覆性技术企业融资增信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先后帮助恒久安泰、新松半导体等80余家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融资近2.4亿元,为企业爆发式成长营造良好募资环境。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将颠覆性技术企业引才需求纳入《沈阳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赋予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目前,沈阳无距科技、恒久安泰等企业均已纳入沈阳市人才自主认定单位,并通过中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带土移植”引育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等方式,对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支持。针对企业科技力量不足、研发资源薄弱的问题,利用我市科教资源优势,组织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诊断、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多元化服务先后选派351名科技特派员,进驻313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大型薄壁高强韧性铝/镁合金新材料研发”等各类技术问题460余项,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300余人次。

三是持续做好要素汇聚,善服务科技企业外部环境。开全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工作座谈会,围绕科技赋能、金融支撑、市场拓展等重点环节,制发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推出5个方面20项举措,为培育企业提供商业模式打磨、场景创新指导、金融资本对接等专业化服务,打造瞪羚独角兽群栖生态场。利用“企业积分制”模型,收集企业研发、营收、科创信息,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估,更加关注中小企业的技术价值和成长动能,避免静态规模歧视,促进公平竞争。在中介服务整治方面,研究建立科技服务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对收费乱象的机构进行约谈整改。依托沈阳市科技大市场建设科技服务超市,标准化服务清单,实现服务价格、流程全透明。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