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沈阳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大力培养科技园区 促进提高新质生产力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核心城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的科技创新空间布局,科技园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多个重点科技园区已形成规模效应,成为东北地区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
一、加快浑南科技城建设
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面积91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46平方公里,启动区面积7.2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为“一轴、一廊、双城”空间布局。浑南科技城建设锚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核心启动区于2024年7月1日开园,首批集中入驻50个重点科技项目,包括3个院士科技创新中心、10个要素功能服务类项目、3个联合共建类项目和34个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中央科创区打造了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科技服务街区、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四大空间载体。结合科技城实际需求制定了《沈阳市关于支持浑南科技城建设科创特区若干政策措施》及实施细则,从提升策源能力、实行贡献奖励等八个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围绕引育“新松”“东软”“拓荆”式企业开展“新东拓+”科技招商,以“新东拓+央企”“新东拓+园区”“新东拓+要素保障”为支撑,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对接重点项目177个,签约入驻67个,其中新质生产力项目达到70% 以上。
二、推进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
沈北科教融合园规划面积51平方公里,瞄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文化创意、先进智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方向,全方位打造数字高地、智造高地、人才高地,目标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动能转换新高地、协同创新首选地、青年人才聚集地”,建设成为“产学研融合发展科创特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实施“多校一园”建设模式,沈阳师范大学等6家科技园完成市级大学科技园备案,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辽宁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辽传新闻学院产教融合项目成功入选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典型案例。中国医科大学“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沈阳工程学院等4家单位成为辽宁省首批重点实验室群群主任单位,和研半导体等6个企业新增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沈航通航研究院世界首款新能源四座氢内燃飞机成功首飞,航空工业集团首家中试验证平台落户沈北,科技研发平台逐步升级。东北知光(沈阳)技术转移有限公司获批沈阳市技术转移机构,沈阳清洁燃烧与储能技术平台等3个平台新增为省级中试平台,北京科技大学技术转移沈北工作站正式落地,科技服务平台服务能力提升。2024年,数字汇客厅项目主体已完工,航空创新港项目一期已建成满园,新增省级中试平台3个、市级大学科技园6家、市级双创载体6家,新增瞪羚企业10家、雏鹰企业55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48.97亿元。刘嘉麒院士工作站启动,沈阳中白国际合作基地、辽宁省外国专家服务站正式挂牌;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域产教联合体获批辽宁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拟建设项目名单。
三、推进科创园区建设发展
2024年以来,为加快完善全市“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发展格局,市科技局与各区共同打造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示范的科创园区,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和平区传感器科创园区,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1个、高新技术企业1个、园区企业总收入1.2亿元。园区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发展理念,依托北京谱尼测试、沈阳海源设备制造等头部企业,充分发挥传感器产业优势,配套建设智慧展厅、文化健身中心、人才公寓等,成立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和联合共性实验室,打造研产商住一体化发展的高端科创园区。截至目前,一期项目已投入运营,重点发展传感器产业,已引进海源设备、谱尼测试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率50%,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推动企业新增产值1200万元。二期项目处于企业融资阶段,建成后将重点发展安防产业。
沈河区沈阳动力科技创新产业园,占地面积21.03万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1个、入园企业1个、高新技术企业1个、园区企业总收入1.1亿元。园区依托中国航发沈阳发动机研究所,重点聚焦大、中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的设计研究与产品开发等产业方向,建设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打造中国航空小推力发动机研发集成总部。目前,作为园区核心项目的辽宁基地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成功举办了系列活动会议、低空经济科技创新研讨会暨航空混电推进系统首批揭榜挂帅项目需求会,得到了省市科技部门高度重视,被沈阳日报、中央广播总台国际在线、中国新闻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形成了良好的舆论引导。
铁西区沈阳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科创园区,占地面积14.2万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1个、高新技术企业25个、园区企业总收入4亿元。园区依托中关村创新大厦A座、B座等载体,充分利用中关村全国创新网络体系,与外埠优质项目建立广泛联系,加速推动优质创新要素集聚,打造“三生融合”的青年友好型科创园区。截至目前,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累计引进科技型企业295家,引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举办双创活动336场,开发二十五号路等项目已经完工,中关村创新大厦A座已投入使用,核心区产创中心G48等项目已经开工,园区基础设施与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为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皇姑区双创街科创园区,占地面积4万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4个、入园企业420个、高新技术企业83个,园区企业总收入25亿元。园区充分发挥北京双创街在全国创新资源集聚、项目孵化培育、投融资服务、人才引育等科技服务方面的优势,依托沈阳科技创新中心、皇姑区融合创新中心等载体,汇聚科技服务企业,打造东北地区领先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大东区生命科学众创空间科创园区,占地面积9755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4个、高新技术企业1个,园区企业总收入0.08亿元。园区依托智能汽车计算基础平台等四大创新平台、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园等四大特色园区以及香江独角兽牧场等四大双创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实力突出、科技产业特色鲜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科学文化艺术交融、公共服务及配套设施优良的科创街区综合体,产城融合科创发展高地。
浑南区沈阳数字经济科创园区,占地面积9.4万平方米,集聚入园企业50个,园区企业总收入1.36亿元。园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产业优势,以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中国沈阳海外学子创业园为主要载体,加快数字经济企业培育,集聚高层次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打造“三生融合”的数字经济领域科创园区。目前,园区内投入使用楼宇26栋、产业面积16.3万平方米,已入驻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岳能科技、剑兰生物等企业百余家。其中,沈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是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采用全栈自主可控的华为昇腾人工智能技术。已与辽宁辽河实验室、东北大学等79家重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协议,算力占用率约98%,算力规模即将达到450P,覆盖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2000余人。
于洪区长涛健康科技小镇科创园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集聚高新技术企业3个,园区企业总收入4亿元。园区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服务三大产业为核心,依托步长制药集团的平台资源优势,打造国内领先的医药企业研发总部基地、沈阳大健康产业聚集区、于洪区特色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已完成投资2.8亿元,建设完成12栋楼宇,可入驻企业177户,园区共有45个项目,其中投产运营28个、签约落地17个,现有存量空间19403平方米,众创空间1100平方米,共享会议室500平方米。
沈北新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科创园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5个、高新技术企业11个,园区企业总收入5亿元。园区以V-PARK大学生创业联盟为引领,充分发挥科研机构、人才专家集聚优势,不断吸引高端人才和双创资源集聚,打造产城融合、创新驱动、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科创园区。目前,园区累计引育企业38家,总产值突破6亿元。沈阳西子航空产业有限公司、帝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园区企业已成长为行业头部企业,园区逐步形成以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五大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发展格局。累计达成科技成果转化30项,获得知识产权达200余项,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20余所高校建立技术转让合作。线上搭建“辉山领创”信息化管理系统,线下设立“辉山领创产业招商服务中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苏家屯区沈阳国际汽车零部件产业科创园区,占地面积700万平方米,集聚市级及以上各类平台2个、高新技术企业18个、园区企业总收入27.4亿元。园区充分发挥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优势,依托奥钢联、钢宝利、辽宁信达、锦达集团等重点企业,着力打造产城融合、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水平先进、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产业示范园区。目前,园区汽车零部件企业29家,主要为宝马、奔驰等整车配套;世界500强有5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雏鹰企业11家,瞪羚企业6家,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0个,市级众创空间1个。产城融合建设初具规模,具有较好的产业、生活配套基础,宜居、宜业发展态势明显。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