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英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我市新型工业化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优化顶层设计,推动产业发展
1.规划引导方面。2025年4月印发《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新一代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产业发展和行业应用为核心,构建“算力平台加速、数据资源开放、关键技术攻关、特色园区建设、服务业升级发展、专业人才培育”的产业生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把沈阳打造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创新与应用高地,为沈阳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北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2.算力建设情况及规划。按照《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的有关精神,以及国家数据局关于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和国家算力大通道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我市在算力资源的统筹和规划建设过程中,着重统筹各区县算力资源配置,打破区域间的资源壁垒,积极融入国家算力大通道总体布局。截至目前,我市已形成算力规模718P,主要算力资源均已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现有算力规模位于东北领先。沈阳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大东汽车城智能计算中心、沈阳百度智能计算中心以及中国电信东北区域智算中心,在建的和平沈阳人工智能中心项目规划沈阳首个国产多芯混元异构高性能计算集群,项目总体算力规模预计可达4000P,一期计划2025年内完成1000P,“十五五”期间逐步扩容至4000P。
3.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建设情况。在“AI+制造”领域,富创精密建设“决策大脑”,已收集企业生产数据22万条,覆盖23个能力子域,形成10个解决方案,开启智慧生产模式。沈鼓集团将机器视觉、环境感知等智能化技术引入到压缩机转子高效精密柔性智能装配过程,解决装配一致性不高、效率低等问题。在“AI+工业物联网”领域,中国科学院沈自所研发油田工业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智能生产计量、实时装备运维和智慧采油,破解油气生产提效难、成本高、油气综合含水高的“一难两高”问题,在辽河油田累计应用9.49万台,覆盖油水井26220口。
二、加强科技人才引育,强化人才供给
1.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优化青年人才发现机制,梳理中青年科技人才优质成果,征集挖掘路演融资、成果转化、对接服务等需求43项,组织开展“盛菁汇”常态化路演青年科技人才专场活动,来自驻沈高校、院所的优秀青年博士参演,30余家投资机构、孵化载体及企业参加,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完善青年人才选拔机制,聚焦我市10大产业集群及重点产业领域,修订完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细则,按照杰出、拔尖、优秀等层次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已累计支持903名中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共计拨付补助资金1.05亿元。
2.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聚焦我市10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领域,出台《沈阳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培育专项实施细则》,对我市主体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外地来沈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给予政策支持。协同各个地区共同建设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需求储备库,年度征集入库项目91项;推动富信精密研发中心等单位引进哈工大陈彦斌教授创新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刘洪博士“高功率微波反无人机吊舱”项目等33个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落地,引进来自同济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加拿大约克大学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4名。
三、鼓励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合作
1.创新平台情况。全市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达到101个,其中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11个,辽宁省智能科学与智能系统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等省级平台73个,沈阳市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沈阳市视觉感知与智能计算重点实验室等市级平台17个。深海高清智慧成像系统、多语言大模型智能系统等20余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并在“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讯飞智能语音平台等产品中实现应用。
2.资源对接情况。2024年,国家提出实施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建设(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5年“两重”建设重点任务》,明确提出启动“人工智能+”应用攻关工程,在科学、制造、农业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中试基地。近日,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通知,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了第一批“人工智能+”应用攻关工程申报工作,已将辽宁材料实验室AI驱动的重点合金智能化研发与示范项目报送至国家发展改革委。后续,市发展改革委将结合国家、省通知具体要求,储备一批基础条件好、带动性强的项目争取国家、省有关政策和资金。
3.成立沈阳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25年,举办了联盟启动仪式,东软集团、东北大学、沈阳数字经济企业协会、沈阳工业大学、沈阳新松机器人、沈阳数产公司、华为、中国联通沈阳分公司、沈鼓集团等9家单位联合发起,联盟汇聚了人工智能算力、数据、模型、技术研发以及相关核心产业、服务机构等100多家单位,以服务行业、推动创新、促进企业发展为宗旨,搭建人工智能产业合作与对接平台,助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四、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
1.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2024年新增5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全市拥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达到32家,涵盖企业级、专业级、行业级以及跨行业跨领域等多个平台方向,获评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成为东北唯一入选城市。
2.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制造示范行动。一是实施“双一百”培育工程。建库动态培育105个智能升级项目、110个数字化应用场景,累计推进智能升级项目476个,数字化应用场景425个,奠定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培育基础。二是培育省级以上试点示范项目。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5家、省级数字化标杆5家、智能工厂23家、数字化车间30个,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已达到68家、103个,居东北首位。三是落实试点示范政策支持。拨付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项目资金6494万元,市级支持产业数字化项目资金1305万元,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
3.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数字转型普及行动。一是建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工作体系。紧抓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契机,编制出台《沈阳市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工作方案(试行)》,组建市区两级工作专班,全面推进“3+N”个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二是扎实做好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估诊断。与国家工联院共同推进我市规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估诊断工作,2024年已完成规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估诊断700户(累计达1504户,覆盖率达75%)。三是利用平台化支撑数字化转型。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完成注册企业766家,征集遴选服务商121家、“小快轻准”产品(方案)663个,试点库企业达359户,改造企业109户。四是组织数字化转型专题系列培训。以三个试点行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商为重点培训对象,以中小企业数字化评估标准体系、数字化转型能力和产品(方案)等为培训专题,共完成十期专题培训,培训试点企业和服务商共700余人次。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