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局协调统筹促进储能产业全域全方位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拓展渠道落实政策,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2024年,国家能源局东北监管局下发了《东北区域电力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和《东北区域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电力并网运行管理实施细则》新增了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电站的并网管理,支持“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提升新能源并网性能。《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储能电站可参与一次调频等辅助服务,推动储能作为灵活性资源的应用,增强电网调节能力。辽宁省通过支持全省24个、总规模350万千瓦的新型储能电站试点示范项目,带动储能产业发展。为抓好贯彻落实市发展改革委制定出台了《沈阳市储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和《沈阳市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沈发改发〔2024〕3号),《规划》依据沈阳市“十四五”能源、电力、可再生能源、碳达峰碳中和等规划要求,重点明确未来一段时期沈阳储能发展规模与布局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大东区人民政府出台《大东区支持氢能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并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等四部门转发至各地区借鉴(沈工信发〔2023〕101号),文件有效期至2026年12月31日。市科技局为协调统筹促进储能产业全域全方位创新发展,从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入手,贯彻落实“兴沈英才计划”,以创新主体需求为支撑、以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育为导向,全力推进“带土移植”人才团队引育工程,不断挖掘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源泉,夯实振兴基础。2019年以来,支持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清洁燃烧与储能技术中试基地”、沈阳工业大学“固体电热储能清洁供暖设备成果转化”、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动磁悬浮飞轮储能系列产品产业化”等项目9项,拨付资金320万元。2023年,推荐沈阳微控飞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动磁悬浮飞轮储能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团队”、沈阳兰昊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漂浮式风电场发电量与传动系统数字孪生技术研究团队”等20个项目获批省“带土移植”团队项目,争取补助资金2040万元,为高水平合作的研究、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高质量项目的研发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多点发力,推进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
2024年,沈阳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实现产值150.12亿元,同比增长130.76%,集群产值翻倍增长。其中,风电装备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金风科技、远景能源、联合动力等国内风电装备龙头企业纷纷在我市布局。光伏装备产业从无到有,高效异质结、Topcon组件等高端光伏装备项目填补了我市产业空白。新型储能装备制造蓄能起势,多种技术路线竞相发展,远景能源、亿纬锂能、微控新能源等国内储能行业龙头企业携国内前沿的锂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生产技术,选择在我市产业布局;铁西微控飞轮储能、远景能源储能电池,于洪电投融和钠电池等12个储能装备制造项目开工建设,在建储能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约400亿元。于洪公共储能中心等5个储能电站列入全省第一批建设计划,总投资53.9亿元,为磷酸铁锂、全钒液流、飞轮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产品试点示范提供应用场景。其中,于洪区百万级公共储能中心列为国家能源局储能试点示范项目,已于2024年上半年开工建设。以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新能源产业集聚。铁西区依托沈鼓、特变电工、远景能源、沈阳微控等龙头企业,构建锂电池、氢能、储能、风能和新能源应用“4+1”的产业体系,打造中德高端装备零碳产业园区;康平县依托风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生物化工产业园,发展绿电制氢氨醇并融合其他生物化工产业,园区已获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复,全面开展项目招商工作;于洪区引进上海融和元储、宿迁时代,导入绿电制氢、算力中心等高载能项目,拓展储能多种场景应用。
三、注重工作实效,提升创新平台研发能力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2020年以来,累计安排市级专项资金5700万元,对43个新获批或绩效评价优良的国家级平台给予奖励。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注重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引领,面向重点产业集群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布局建设辽宁省和沈阳市科技创新平台,补齐基础研究空白和短板,形成相对完善的源头创新体系。支持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省低碳制氢与化工利用重点实验室”建设,鼓励我市的储能企业创建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支持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建设“沈阳市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沈阳希科泰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新能源(氢燃料)汽车电控系统技术创新中心”和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新能源矿用车辆研发技术创新中心”,支撑强化产业技术创新供给,培育增长引擎,构筑先发优势,加速推进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整合科技力量,推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加大对新能源领域的科研及创新投入,支持远大压缩机、航天三菱、沈鼓集团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实施沈阳市“揭榜挂帅”专项,支持沈阳远大压缩机有限公司承担“氢能源充装系统装备研制、应用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发展适合辽宁地域气候环境的氢能源燃料电池及相关产业,推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提报的”百兆瓦级飞轮电力调频系统”项目、沈阳华德海泰电器有限公司提报的“基于新能源(海上风电)应用的零碳无氟高压开关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和由辽宁岳能科技有限公司提报的“基于国产化平台的新能源大模型与智能集控系统的研究”等10个新能源项目成功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储备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推行“奖补”变“股权”制度,目前,全市共备案省级中试基地4家,省级中试平台9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2家,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66家。围绕储能领域,支持并推荐了以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为盟主单位的”辽宁微控飞轮储能产学研联盟”建设,推动联盟以飞轮储能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建立创新资源集聚、组织开放运行、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学研联盟,构建成集技术和产业战略智库、共性和前沿技术策源地、高水准研发机构、成果产出高地、产业技术人才聚集地于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新型功率型储能技术装备创新生态系统,目前该联盟已被省科技厅批准为“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