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晓丹、潘新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推进沈阳市科教人一体化发展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市科技局牵头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科教人才专项推进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沈阳科教资源富集优势,突破“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优化科技创新空间格局、搭建幸福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全力构建科教人才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加快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一、深化科教融汇发展,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一)实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
9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其中,2项入选教育部100个“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获评城市。
(二)实施职业教育服务振兴发展行动
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等14所学校新增设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14个、专业点18个。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组织1000余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
(三)实施高校服务沈阳振兴发展行动
支持东北大学等高校“双一流”建设,“双一流”专项资金累计拨付6.4亿元。40所驻沈高校结合全市重点产业集群拟新增专业92个。驻沈高校院所获国家级生物医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1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试点1个。
二、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建设人才强市
(一)加快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
深入实施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依托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围绕10个重点产业集群吸引集聚高层次人才。实施“手拉手”以才引才专项行动,组织各区县(市)征集重点单位海外引才需求,建立人才需求库。参加中国海外学子(大连)海创周等海外引才活动,吸引高层次人才和优质项目落地。实施“带土移植”引育工程,依托各类活动平台搭建“带土移植”招才引智载体,面向我市重点产业链,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和项目的引进培育。实施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莘莘学子、逐梦沈阳”专项行动,通过各类政策、活动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沈留沈就业创业。
(二)全力推进人才政策落实
统筹实施“兴沈英才计划”高精尖科技优才、青年后备人才储备等人才培育项目,落实人才奖励政策。持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管理及运营正规化、科学化。
(三)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升级扩容,新增3个市级及以上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和10个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强化技能竞赛品牌建设,对标世赛、国赛和省赛,打造沈阳市“舒心传技”职业技能竞赛品牌,设置运输与物流、结构与建筑技术、创意艺术与时尚、社会与个人服务、信息与通信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等领域比赛赛项。年底前,新增高技能人才2.7万人以上。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创新沈阳建设
(一)“创新沈阳”建设展现新局面
连续4年入选全球科技集群百强城市,连续3年跃升29个位次,跻身全国20个科技强市。拥有普通高等院校45所,科技机构57个。沈阳浑南科技城核心启动区正式开园,飞行器未来技术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落户沈北科教融合园,7个科创街区、13个科创园区启动建设,各类成果转化载体数量达到110家。
(二)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发挥新效能
积极推动现有学科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跟进服务数据解析与优化、高端数控机床、高性能建筑与灾害防控、航空发动机特种环境适应性等国家级平台创建工作。新增601所飞行器数字敏捷设计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2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现有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710个,持续保持全省首位。其中,国家级平台79个、省级平台1026个、市级平台605个。全市新型研发机构107个,其中,省级32家,市级75家。
(三)“卡脖子”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新突破
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凝练技术需求,形成“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围绕航空、集成电路和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130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累计攻克215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等290项。启动实施沈阳市2024年重大科技专项,组织芯源、富创等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与联合攻关相结合的方式,攻克集成电路产业链上前道ArF涂胶显影设备、气体传输系统方面的关键技术。
(四)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大幅度提升
全市共有科技型企业25318家,新增企业数量和总量保持东北第一。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02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达到2541家。同时,我市还积极培育独角兽企业,如十月稻田、微控飞轮、东软睿驰、冷芯半导体等成功入选独角兽企业和种子独角兽企业名单,成为新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我市还发布了《我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成立沈阳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与中关村、江苏省独角兽企业联盟合作签约,共同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五)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快速提高
我市拥有各级双创载体达到285家,省实质性产学研创新联盟325家,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7家,其中,国家级3家,拥有省、市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业验证中心共69家,技术转移机构达到67家,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达到1136人。我市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如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已转化高校专利技术50余项,促成40余项科技成果在能源电力企业推广应用。同时,深入实施“奖补”变“股权”政策,支持中试基地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熟化,累计产生新产品764个、新技术533项,孵化科技企业664家,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如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创立东北地区首家实体化运营的概念验证中心,探索具有小成本、短周期、低风险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场景应用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二期)建设,7个项目获得4399.5万元的投资资金支持。2024年,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35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23亿元,同比增长13.5%。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