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提案收悉。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您提出的相关建议,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高起点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辽宁实验室为核心,构建错位布局、多学科融合、分阶段研发、全过程“下蛋”为核心的研发范式,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跻身国家实验室体系,辽河实验室打造国际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积极争取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支持东北大学、沈阳机床等重点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和医疗机构牵头或参与创建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710个,包括国家级79个、省级1025个、市级606个,初步形成“国家实验室引领+省市级平台支撑”的创新平台体系,在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活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上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一)完善实验室制度建设。以辽宁材料实验室为制度建设的前沿阵地,研究制定《沈阳市关于推动辽宁材料实验室高质量建设运行保障机制》,围绕“三自主”实体模式,即“自主人才、自主管理、自主转化”,推动实验室实现独立法人运作、多元投入支撑、产业需求导向、科技资源整合、选人用人灵活的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目前,辽宁材料实验室已汇聚312名优秀科研人员,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正式开展科研工作。
(二)深化成果权属制度改革。开展“一校一策”“一所一策”,建立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制度和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支持高校院所将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予成果完成人,明确成果完成人获得的实施转化奖励不低于其所在单位转化净收益的70%。引导和支持企业为成果中试提供应用场景,全力推动知识产权清晰、市场前景明朗、成果完成人转化意愿强烈的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将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探索人才评价改革创新。出台《沈阳市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按照分类推进、使用牵引、协同实施、试点示范的总原则,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人才为沈阳科技创新事业贡献力量,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
(一)深入实施“325”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链缺失环节和创新链薄弱环节,通过“聚焦3个重点、把握2个维度、抓实5项举措”,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沈阳实际、具有沈阳特色的“325”沈阳模式。围绕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和10个重点产业集群,组织领军企业绘制完善产业链创新发展图谱,系统布局重大科技攻关任务。几年来累计攻克了215个技术问题,自主研发的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150万吨/年乙烯“三机”等创新成果实现了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的重大突破。
(二)布局颠覆性新技术研发。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材料、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支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开展前瞻性、战略性技术研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政策支持、加强国际合作等方式,推动颠覆性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目前,我市已在量子通信、类脑智能、基因编辑等领域取得初步突破,未来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策源地。
三、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一)做大做强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沈阳产研院作为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的代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市政府给予了有力支持,沈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方案》,为沈阳产研院指明了方向、定位、任务、运营模式,划定了边界,同时赋予其充分的自主权。沈阳市科技局、财政局、发展改革委、工信局、教育局、人社局、商务局、外事办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支持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和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了十一条支持沈阳产研院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确立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的发展基调。市财政已连续4年拨付专项资金3.7亿元,为沈阳产研院的稳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沈阳产研院大胆探索出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沈阳模式,打造了涵盖概念验证、拨投结合、研发外置、直投转股、校院联投、专业研究所、投贷联动等多模式在内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以“盛科同萃+产研院+产研投+盛科科创”为核心,构建起东北首个成果转化全周期支持服务体系,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要素的支持体系,开拓了独特和高匹配度的创新资本服务。
(二)健全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机制。修订《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评价办法》,坚持以绩效为导向,及时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专项实施细则,聚焦创新人员、创新条件、创新成果、经济效益等情况,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情况进行绩效评价。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115家,其中:市级新型研发机构8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67家、协同创新中心14家、国际研发机构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32家。基本涵盖了汽车及零部件、航空、新材料、人工智能等21个细分产业技术领域。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