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发挥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创新领军企业 引领作用的提案》(第141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0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农工民主党沈阳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发挥瞪羚、独角兽等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引领作用的提案》收悉,我局对此项提案办理工作高度重视,组织人员深入研究提案意见,制定针对性培育措施,现答复如下:

瞪羚、独角兽企业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的代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工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考察时关于“统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培育壮大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1条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4+8”未来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塑造一批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瞪羚、独角兽企业,促进科技企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市瞪羚、独角兽企业达409家,位居东北地区首位。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实施源头培育,构建全周期孵化链条

一是优化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厚植创新主体。聚焦汽车及零部件、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沈阳市10大重点产业集群,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围绕“育苗、培干、强柱”,实施“数量做大、质量做优、产业做强、生态做好”4大行动,不断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形成以瞪羚、独角兽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矩阵”。2025年以来,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299家,总数达到26617家,科技型企业新增数量及总量持续保持东北第一,为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丰厚土壤。2025年1月,省科技厅发布《关于2025年辽宁省第一批拟备案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名单公示》,我市共有170家企业入选,占全省公示数的36.31%,我市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总数达2710家,约占全省的41.91%,新增数量及总量继续蝉联全省第一。其中,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等2家潜在独角兽企业均落地我市,我市先后培育的独角兽企业群体达13家,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二是强化高成长企业精准识别,纳入培育库重点培养。聚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会同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利用企业创新积分制模型,收集企业研发、营收、科创信息,对企业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精准识别一批拥有“独门绝技”“硬核科技”,具有良好市场估值和发展预期的高成长创新型企业,纳入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库。从特色工业园区、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中,筛选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做好选种育苗,加速成果转化,推动潜力项目裂变发展为瞪羚独角兽企业。先后从1078家创新积分65分以上企业,以及我市大学科技园、产业园、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中,挖掘瞪羚、独角兽发展潜力的企业(或项目)310余家实施重点培育,其中86家已被认定为2024年、2025年辽宁省瞪羚、独角兽(潜在、种子独角兽)企业。

三是坚持培育引进双轮驱动,加快孵育瞪羚独角兽企业。支持产业集群头部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科研院所在产业链上下游和新兴赛道,通过成果转化、内部裂变、股权投资、产业协同等方式,催化瞪羚独角兽企业。加强央地合作,积极向央企推荐具备独角兽企业潜力项目,招引东软睿驰、剑兰生物等行业龙头企业、平台型企业来沈设立研发中心,孵育瞪羚独角兽企业。依托东北亚人才大会,承办“深化科技合作 共赢新质未来”瞪羚独角兽企业合作洽谈会,邀请30余家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知名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投资机构,与我市企业开展洽谈对接,推介我市创新资源和政策,分享企业成长历程和创新“爆点”,融合各地产业、科教、金融资源开展协同创新

二、强化科技赋能,打造硬科技企业标签

一是设立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深入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325”项目组织模式,鼓励支持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承担省市“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设立独角兽培育企业科技专项,支持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科研攻关,打造“硬核科技”“独门绝技”。近年来,通过揭榜挂帅、定向择优等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推荐航发燃机、微控飞轮、顺义科技等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承担国家部委重点研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18项,申报建设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平台72个,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10项,攻克“真空干泵节能技术”“兆瓦级飞轮储能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178个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及专利、标准等241项,企业创新能力和行业竞争力显著提升。

二是加强产学研融合,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试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织瞪羚独角兽企业与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联合实验室等成果转化载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放大协同创新乘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目前,全市由企业主导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46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25家,新型研发机构115家。例如,由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潜在独角兽企业)牵头,联合35家高校院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的“燃气轮机技术创新联合体”已全面展开运营,先后攻克工业燃机氢燃烧、先进涂层等多项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国产燃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也带动了产业链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三是强化人才支撑,支持企业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将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引才需求纳入《沈阳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赋予企业人才认定自主权。目前,沈阳无距科技、恒久安泰等独角兽培育企业均已纳入沈阳市人才自主认定单位,并通过中青年科技人才专项、“带土移植”引育工程、“兴辽英才计划”创新团队、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实训基地等方式,对企业引育高层次人才给予重点支持。针对企业科技力量不足、研发资源薄弱的问题,利用我市科教资源优势,组织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等高校院所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诊断、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等多元化服务先后选派351名科技特派员,进驻313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协助企业解决大型薄壁高强韧性铝/镁合金新材料研发等各类技术问题460余项,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1300余人次,助力沈阳航远航空技术有限公司等59家企业成功申报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三、推动要素集聚,助力企业爆发式成长

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强化金融支撑。强化政银企对接,同中信银行、盛京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科技创新积分评价体系,研发“积分贷”“人才贷”“拨投贷担”等专属信贷产品,推荐90余瞪羚独角兽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创新再贷款企业名录。会同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设,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首期给予鑫谱晶体、冷芯半导体7个瞪羚独角兽企业4399.5万元资金支持加快建设沈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采取知识产权质押、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供应链订单融资等方式,加大对雏鹰瞪羚独角兽等科技企业融资增信支持,带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先后帮助恒久安泰、新松半导体等80余家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融资近2.4亿元,为企业爆发式成长营造良好募资环境聚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关键环节提升,选取12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作为首批试点,采取“股权直投”、“拨投结合”、“投贷担联动”等方式给予资金支持,目前航燃科技、航远航空等3家企业已完成项目批复组织恒久安泰、博泰生物、无距科技8家瞪羚、独角兽培育企业赴上海,与上海君桐资本、天健会计师事务所、海通证券等知名投资机构、证券机构洽谈对接,并邀请上海君桐资本赴沈实地考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扩展与长三角地区资本合作空间。

二是搭建合作平台,助力市场拓展。针对培育企业在应用场景、市场开拓、产品推广等方面的发展诉求,组织企业参加“沈阳-俄罗斯经贸洽谈会”“中国(辽宁)—白俄罗斯科技合作”,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京沈科技创新对口合作以及都市圈协同创新,搭建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协作平台。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国资委等部门,建立培育企业与央企、国企协作通道,鼓励产业集群头部企业发布应用场景清单、开放内部应用场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推动沈阳微控新能源储能调频项目纳入辽宁“十四五”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规划,推荐恒久安泰环保与节能科技“混酸基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成套装备”列入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积极推动中钛装备鹏城微纳分别与沈飞集团、拓荆科技等头部企业建立场景协作平台,推动产业链搭建、本地化配套和市场化拓展。

三是做实精准服务,优化创新生态。召开全市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工作座谈会,围绕科技赋能、金融支撑、市场拓展等重点环节,制发沈阳市加快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计划2024—2025)》,整合全市创新资源,推出5个方面20项举措,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组建沈阳市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举办联盟成立仪式暨京沈科技企业合作交流会,链接全国瞪羚独角兽企业和金融、创投机构,为培育企业提供商业模式打磨、场景创新指导、金融资本对接等专业化服务,打造瞪羚独角兽群栖生态场。会同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工信局、国资委盛京金控集团等部门,前往中钛装备、东软智睿、恒久安泰等培育企业开展现地对接,帮助企业研读政策、对接资源、厘清思路为企业纾困解难。

感谢贵委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