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促进沈阳市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提案》(第307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0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郭政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沈阳市医疗领域协同创新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搭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议

(一)构建中试基地创新发展模式。出台《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实施细则》,围绕重点产业链技术成果需求,鼓励科技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等精准布局中试平台,构建备案常态化、培育梯度化、支持重点化、发展生态化的中试平台建设机制,建立中试服务项目发布机制,完善中试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形成面向市场、供需结合、可持续的中试基地发展模式,目前全市备案中试基地66家,大学科技园29家。

(二)构建“中试+园区”联动机制。由重点产业集群头部企业牵总,依托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先进制造、医疗装备等科技型产业园区,以中试为纽带,推动更多的科技成果从高校院所的“实验室”走向产业集群的“大市场”,构建从中试熟化到落地园区的成果转化模式,让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实现“加速转”,知道“在哪儿转”,逐步形成中试基地与产业园区之间利益联结、协作推动、快速发展的新格局。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已达到110家。

二、关于优化政策与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支持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根据实际建立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明确成果完成人获得的实施转化奖励不低于其所在单位转化净收益的70%。东北大学作为教育部首批高校成果转化转移基地,建立了“收益共享激励”模式,成果完成人最高可获得92%收益;沈阳工业大学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5%“黄金股”激励机制,学校无形资产占本校人员创办企业股份固定为5%,大幅提高了成果完成人分红和转让收益比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鼓励以获得“股权+现金+研发费”为核心的成果转化“1+1+1”模式,不断提高成果完成人转化收益。

(二)建立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人才评定机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成果转化绩效导向的人才评价制度,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认定、项目评审等方面加大成果转化绩效的权重,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所获得的经费和股权均认定等额工作量,不再简单以专利申请量、  授权量、论文数量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置“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职称序列和聘用岗位,将转化成果数量及收益、孵化企业数量、企业产值、带动就业等指标纳入成果转化人才职称评定体系。

三、关于产学研融合深度不够的建议

(一)实施公共卫生研发专项,支持医疗机构与在沈阳注册的医药与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开展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研究,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50万元补助。2020年以来,共支持医工结合协同创新研究项目52项,支持资金2500余万元。其中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缺血性心脏病超声智能诊断关键技术及智慧医疗平台的协同创新研究”项目,从临床问题和市场需求出发,采用医工结合的研究方式,协同创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缺血性心脏病超声智能诊断平台,以提高沈阳市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能力,实现对缺血性心脏病的精准诊断和预警,降低死亡率,同时提升医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低频交变电磁场联合氧化铁纳米顺磁凝胶对老年人肌肉萎缩和骨骼退变的协同创新研究”项目,针对人口老龄化使肌肉萎缩和骨关节退变发病率逐年提高问题,研发新的治疗老年人肌肉萎缩、关节退变和骨质疏松的方案与设备。

(二)多种方式组织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发展。开展基础研究项目,支持“多孔甲壳质纳米纤维干细胞支架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机制研究”等市级项目,积极争取“乳腺癌转移器官倾向性调控机制及靶点研究”等国自然项目。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突破产业链断点堵点技术“卡脖子”问题13个。实施医用食品医工结合“揭榜挂帅”项目,针对辽宁医学诊疗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承葛健康科技(辽宁)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对接医大四院等医疗机构创新资源,探索“医院+企业”的医工协同创新模式。

四、关于加强专业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创新技术经纪人激励机制。强化专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技术经纪人纳入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序列,将技术转移“服务之星”纳入“兴沈英才计划”予以支持奖励,不断壮大从事技术转移、转化的懂技术、懂市场、擅撮合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截至目前,全市技术经纪(理)人达到1100名。

(二)创新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机制。对标“国家标准”,从基础条件、服务绩效、服务能力、规范管理和社会信誉等五个方面制定“沈阳标准”,引导技术转移机构向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发展,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开展“服务+投资”促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工作,成为技术服务体系的主力军。

(三)建立对接服务机制。组织技术经纪人深入高校院所和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梳理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开展成果撮合对接、转移转化服务,向高校院所派驻技术经纪人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与省外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重点高校院所交流平台,组织技术经纪人“盯项目”、“盯成果”、“盯需求”,通过交流合作引进企业来沈承接成果转化全市技术经纪(理)人每年服务企业近万家。

五、关于定期举办成果对接与展示活动的建议

组织成果展示和技术对接活动,强化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发布、创新需求对接等市场服务机制,搭建“盛菁汇”常态化路演平台,收集发布生物医药、医疗装备等领域对接科技成果,通过精准化路演对接促进医院和企业达成意向合作。举办了2024年中国药学大会、医药产业发展大会、健康产业合作交流大会、国际基因组学眼科大会等大型品牌活动,促进项目、人才合作洽谈,不断扩大我市医药行业影响力。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视与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