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沈阳创新驱动发展的提案》(第135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年06月01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进沈阳创新驱动发展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并相关部门沟通,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一、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强化科学中心建设保障

1.强化组织保障。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科技工作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市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2021年,在市科创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组建市委科创委,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涵盖全市20余个相关部门,围绕科技创新工作的“体制机制、政策体系、空间布局、‘卡脖子’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型经济”等方面定期召开例会,统筹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

2.强化规划保障。2021年,全市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各项重点任务,先后印发了《沈阳市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沈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沈阳市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关于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力 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和行动方案,突出规划引领,把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作为全市的科技工作主线来抓,形成了顶层设计、高位推进、部门协同、区县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

3.强化政策保障。为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21年市政府出台了《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载体创新能力、专利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27条富有含金量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提升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形成多元化的创新投入体系,为全市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奠定了制度保障。

二、布局建设浑南科技城,打造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

为加快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市委、市政府在浑南区规划91平方公里建设浑南科技城,聚焦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五大创新方向,计划用5年时间,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引领区。

1.发布科技城建设规划。年初以来,全市召开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发布暨全球招商大会,发布了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建设方案、招商方向及人才政策等。完成启动区征地组卷工作,13个批次征地组卷已全部获得省政府土地批复文件。深入研究上海、北京、长沙等地科技城先进案例,初步形成浑南科技城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纲要。

2.基建工程开工建设。科技城第一个基建项目——沈阳浑南科技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八条路、三个泵站,公开招标成功,项目总投资6.96亿元,新建道路长约8.4公里,新建桥梁250米,铺设污水、雨水管线各约22公里,新建雨水泵站2座、污水泵站1座。

3.强化项目谋划储备谋划推进技术创新平台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重点产业类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约1750亿元。北方网络安全产业园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造网络安全分中心项目开工,成为首个在沈阳浑南科技城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重点推进东北国际医疗科技产业城、现代医药物流中心、医药产业园、精研新材料检测平台、3D虚拟机器人运营平台、液体镜头生产线、沈阳建筑大学国家特种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建设

三、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提升原始科技创新能力

1.组建辽宁实验室。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等为依托,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标准,筹备组建辽宁材料实验室和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培育中心、学科引领中心、成果转移中心,打造国际一流的综合性科学与技术研究平台,形成共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攻关能力目前,辽宁省起草了《关于支持辽宁实验室建设创新发展的意见》《辽宁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辽宁材料实验室建设运行方案》《辽宁智能制造实验室建设运行方案》四个文件。

2.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面向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紧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稀土钢研发平台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条件水平。目前,正在对4个大科学基础设施逐个调研,开展技术方案、建设方案论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稀土钢研发平台项目拟申报纳入国家“十四五”科教基础设施规划,已通过中国科学院内部评审,并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组织项目评审。待疫情平稳后,将赴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做好项目汇报争取工作,确保通过评审。同时会同浑南区与金属所进一步协商,力争项目在浑南科技城落地并开工建设。

3.加快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5+4+7+N”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年系列活动,把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等5个重大创新平台,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等4个科学基础设施,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对接、服务的重点对象,引领275个省市创新平台,实施推进了500多个重点项目。组建52家新型研发机构,集聚研发人员1815人(高层次人才472人、占26%),2021年研发投入7.5亿元,攻克关键技术341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35项。推动新能源飞机重点实验室、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等12个创新平台加快晋升国家级,2021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77个,全市各类平台达到1285个。

4.加快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采取政府主导、企业化运营方式组建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国内外优势力量,孵化建设若干领域专业研究所,形成多领域协同创新和源头创新能力,促进产业链补链、强链、延链,在产业细分领域形成全市创新协同新格局。按照“拨投结合+直接投资+基金投资”的市场化方式组建人才团队,探索投前培育、投后管理、精准服务、政策支持、市场化退出的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新路,协同区县探索“前院+后园”工作模式。2021年产研院以加盟共建等方式,集聚来自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单位的科研人员1111人。引进东北亚技术转移交流中心等机构进驻,推进项目落地25项。组建科技成果中试孵化平台10个,加盟新型研发机构15家,建立企业联合创新中心16个。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第一资源支撑

1.优化完善人才+科创政策体系。结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实际需求,对全市“人才新政24条”进行升级优化,印发了《沈阳市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新修订)》(“人才新政3.0版”),在产业人才集聚、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市科技局印发了《关于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科技创新27条),在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27条具有含金量的务实举措。通过整合人才+科创双引擎模式,进一步提升了人才政策与产业发展紧密度,激发了人才和社会的创新创业活跃度。

2.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2021年我市新认定人才1344人,经认定人才总量达到8323人。实施“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对24名人才和14家培养单位给予5400万元奖励。新增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名选拔25名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实施以带土移植的方式引进“项目+团队”,举办带土移植科技招商项目推介会,促进高水平项目与企业、产业和资本对接,上报省科技厅带土移植入库项目43项。围绕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8个行业领域编制形成《2021年度沈阳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开展“筑梦沈水 青春无悔”“五送进校园”等,组织企业4500余家,吸引求职者1万人。为外籍专家办理永久居留权,为宝马总裁、中国医科大学教授等5人在华永久居留提供绿色通道。

3.深化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建立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授权产业链“链主”单位自主认定符合产业需要的人才,认定市高层次人才25人。落实人才评价自主权,全市13家用人单位可以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分类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社会化评价服务7家自主评价双备案单位完成技术评估。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将贯通领域扩大为工程、农业、艺术、技工院校等8个职称系列,促进技术技能人才融合发展,开展产业链企业技能工人参加职称评审。落实《关于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机制实施意见》,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绩效工资倾斜力度,提高单位绩效工资总量。

五、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1.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制定实施《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强化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围绕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从科技成果的形成、评估、发布、对接、转化、收益等多维度出发,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利益联结机制、科技成果供给侧信息清单,提高科技成果源头发掘能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提高科技成果价值发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分类转化。进一步推广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技术股+现金股”等模式,化工大学张立新教授团队“一种苯甲酰胺类化合物及其应用”专利已作为该校首个赋权成果,赋予完成人及团队所有权90%,作价4505万元转化。

2.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加快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组建20个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总规划面积超过66.74万平方米,完善技术路径、熟化工艺路线,提高技术转移扩散能力,入驻项目68个,中试服务营业收入6089.65万元。推荐17家企业申报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供开放公共服务事项31项。鼓励中试基地开展项目中试,推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辽宁纤维化学品制造中试基地的腈纶纤维用有机硅消泡剂项目完成中试产品10吨试产;辽宁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的纳米氧化锆粉体、纳米氮化硅粉体、生产医用手套陶瓷模具等项目正在中试,即将进入产业化阶段。中国科学院金属所李殿忠团队的盾构机轴承项目已成功应用北方重工,在沈阳地铁试车。

3.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出台《沈阳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补贴实施细则》,激励我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2021年全市共登记技术合同788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40亿元,同比增长12%。东北科技大市场举办精准化路演对接42场,发布科技成果(项目)275项,通过对接促成意向合作45项。加快建设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全年培育科技评估师52名,培育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140人,累计超过700人。

六、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1.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召集人的政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会议工作制度,聚焦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围绕项目对接、人才引留、成果转化等具体问题和制约因素,强化政府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机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机制创新、政策创新、管理创新和改革试验,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实现政产学研密切协作、同向发力、融合发展。

2.建设产学研合作载体。加快产学研联盟建设,全市共组建创新联盟291家,包括典型实质性产学研创新联盟141家,中小企业提升类产学研联盟150家。联盟成员总数621家(次),覆盖城镇化与城市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交通、能源等12个技术领域,集聚了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平台108个、省级234个。2021年开展线上线下活动940次,其中各类展会271次、技术交流662次,超过1.8万人次参加了各类活动。提升沈阳市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全市各级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3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31家,市级16家2021年服务企业12741家,同比增长91.16%,促成技术转移项目8253项,同比增长36.28%,成交金额144.77亿元,同比增长109.90%。

3.强化“卡脖子”技术协同攻关。按照“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围绕“5+3+7+5”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102个“揭榜挂帅”项目,其中,38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计划,市“揭榜挂帅”科技计划第一批成功揭榜签约25项,累计吸引全国281家高校、院所及企业进行对接洽谈(沈阳域外占比44%),计划研发总投入近10亿元,将解决“双电机串联驱动技术攻关”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200余项。2021年,沈阳9家创新主体承担的1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8家创新主体承担的9个项目获得国家青年学者研究基金等项目支持,全年共争取各级政策5项(其中国家级政策4项)、项目1816个、资金14.19亿元同比增长22.3%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