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琳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强化双创平台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平台建设与共享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千方百计探索组织“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着力促进创新创业载体高质量建设发展。经过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原字号”平台优化整合,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100个,其中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新增总数达到263个,“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科技专项资金2.09亿元,支持我市各级各类专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平台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大力推动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字号”平台,全市新型研发机构达到21家,涵盖了新能源、智能装备、增材制造、生物技术、智能医疗、工业设计、通用航空以及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新创办或孵化企业92家。发挥东软大健康产业园、机器人未来城等创新载体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示范带动作用,2019年围绕机器人、IC装备、人工智能等13个重点领域,共组织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项目137项,落实研发补助资金7.39亿元。推动创新创业载体规范建设,推动构建起双创工作的国家、省、市、区梯次培育体系,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载体达到175家,指导中科创新产业孵化园等载体提升专业化建设水平,为相关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关于制定落实相关政策措施情况
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市科技局、人社局、工信局等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市科技局制定并实施了《沈阳市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扶持政策实施细则》,2019年落实资金593万元,支持沈阳国际软件园等一批双创载体完善孵化设施、提升孵化能力。市人社局出台了《沈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沈阳市财政局关于印发〈沈阳市创业孵化基地管理办法〉的通知》(沈人社发〔2019〕31号)对孵化基地运营、补贴领取条件都进行了完善。市工信局编制出台了《沈阳市中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沈阳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管理办法》,加强规范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5年来累计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建设项目29个,补助资金1800余万元;累计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111个,补助资金5426万元。
三、关于聚集资源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情况
近年来,我市积极引进国内先进创新创业机构,推动中关村创新创业大街、中关村领创空间、启迪科技园、猪八戒网、阿里云创新中心、微软“云暨移动技术孵化计划”等机构在我市布局东北地区总部、设立分支机构、拓展双创业务,链接中关村、阿里云、微软云等高端资源,促进我市双创载体及与初创企业与先进地区对接。同时,注重整合我市现有资源,通过市众创空间联盟、市科技金融联盟等搭建资源共享平台,为全市双创载体提供公共服务;在沈阳科技条件平台与全市双创载体间建立服务通道,在双创载体内广泛宣传科技创新政策,优先为载体内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服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借助成功创业者、知名企业家、天使和创业投资人、行业专家等为创业者提供培训辅导服务。推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双创工作,全市高校建设各级、各类双创载体24家,金属所成会明院士、生态所郗凤明研究员、中国医科大学魏敏杰教授等一批科学家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大潮,航天新光、三一重装等企业开展“双创+骨干企业”模式探索,利用骨干企业市场、品牌、技术、管理、资本等优势,促进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视与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