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第029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4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王丽委员:

现就您提出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提案答复如下:

一、积极研究推进,做好统筹工作

接到建议后,市科技局高度重视,深入剖析问题,围绕建议内容,结合工作职能任务,做好答复工作。为强化沈阳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市科技局起草了《沈阳市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实施方案》(2023-2025),先后通过了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即将印发实施。我市将以壮大全市科技型企业群体为目标,全力提升科技型企业数量和质量,支撑全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打造适合科技型企业成长的优势环境,提出实施“数量做大,质量做优、产业做强、生态做好”四大行动,全力推动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

二、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2022年,全市科技支出完成24.94亿元,同比增长6.4%;市本级科技支出完成15.45亿元,同比增长11.8%。沈阳已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连续三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跻身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育成体系,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9543家、高新技术企业4207家,雏鹰企业1385家、瞪羚和独角兽企业235家。何氏眼科、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等3家科技型企业完成首发上市,实现融资72亿元。支持1700余家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2.2亿财政资金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8亿元。机器人、航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5%,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科技型企业达到15363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总量连续5年保持东北首位。

(二)抓实重大项目,科技创新产出实现新跨越

牢记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全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出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17.6%,对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强化科技型企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夯实基础研究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聚焦全市“5+3+7+5”重点产业链,滚动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47项,预期解决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驻沈高校院所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99项,其中5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金属所荣获2022年“富兰克林·梅尔奖”(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奖励之一)。我市获评省科技奖104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7.5%。高端轴承钢、特种新材料、水下机器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为国产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天宫、蛟龙、神舟、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作出贡献,体育风洞、储能设备等创新产品为“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服务保障。同时,支持黑土地保护、种业创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科研活动,为维护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三)完善培养机制,技术转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我市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市技术转移协会等机构,开展技术经纪(经理)人、科技评估师、技术合同登记员等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东北科技大市场获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辽宁)培养基地,开展科技服务人才培育,构建科学规范的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培育体系,不断完善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培养机制,已建起“大纲、基地、教材、师资”四位一体的辽宁省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市技术转移协会邀请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专家、北京技术市场协会专家到我市开展现场培训,同时结合实践案例解析、系统操作等内容讲授,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我市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达到900人以上,科技评估师达到200人以上,技术合同登记员达到100人以上。

(四)推动金融助力,全力提升金融服务效能

市政府出台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促进沈阳市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构建“2+3+N”多层次基金体系,根据实施意见,设立沈阳市天使基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初创期创新型企业,首期规模20亿元,采用直接投资+子基金的投资模式,组建我市天使基金集群。市科技局设立了两支天使基金,重点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已投资初创期科技企业项目16个,金额1.04亿元。建设了沈阳市成果转化基金,基金规模1亿元,依托在沈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研力量,重点为沈阳市域内具有高精尖领域或硬科技前沿领域的高端自主创新技术、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提供初创资金支持。建设了盛菁汇常态化路演平台,搭建了东北科技大市场主路演平台和区县、高校的分布式路演平台,并支持各众创空间、孵化器组织各项创新创业活动,2022年,东北科技大市场主路演平台组织了28场路演,110个项目参与,全市各平台共组织了各项活动1300场。用好用足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助保贷、园区贷、信保基金等政府工具,促进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全市累计审核169.5亿元创业担保贷款,发放贴息1.2亿元,服务7680户企业和9362人。助保贷累计服务小微企业202家,拉动合作银行放贷超5亿元。

(五)增强服务理念,城市创新生态展开新局面

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方案,以松绑、赋权为取向,推进“三评改革”“包干制”等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修订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细则,在市属高校大力推行教师分型、协议年薪、科研奖励等创新制度,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营造人才敢为、人才能为、人才有为的创新生态。全市国家级孵化平台40家、各类双创载体240家,在孵企业、团队1.5万个,集聚创新创业人员16.6万人。高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入银行资金、创投资本等多元化金融活水,联合盛京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银担联动”,精准支持科技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今年已帮助企业融资超10亿元。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