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淑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沈阳产业创新联盟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发挥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优势,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用要素深度融合,引导创新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有效提升了联盟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新形势下,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新突破,辽宁省坚持走创新路、吃技术饭,必须进一步提升沈阳创新联盟建设水平。
一、关于“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
省委书记张国清提出:要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要让企业当“盟主”,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把各类创新资源投向企业,企业通过契约关系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利益共同体,使产学研联盟有创新的内生动力,让技术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社会现实生产力。
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构建初期开始,始终以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主要目标,并围绕产业技术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开展了大量创新活动。省科技厅《关于推荐首批实质性产学研联盟的通知》下发后,为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我局积极组织申报工作,包括创新联盟在内的领军企业、龙头骨干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单位积极申报,共141家企业作为首批潜在盟主单位,围绕装备制造、先进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申报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联盟成员单位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约1000余家。据省科技厅发布名单显示,有14个创新联盟成为省首批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9个联盟承担了省首批“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分别占沈阳市总数的20%和25.7%。
二、关于“提升联盟的行业影响力”
在新形势下,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康发展,我市逐步形成了以绩效评价为牵引的工作机制,建立了联盟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引领各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活动,推动联盟规范化、常态化务实发展。
2020年,通过对“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25个联盟的调研和绩效统计:25个联盟涵盖了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高技术服务、新能源与节能、资源与环境等八大科技领域,分布于市内各区。截止到2020年底,25个联盟成员累计855家(次),其中:企业636家(次)、高校109家(次)、科研院所72家(次)、社会团体及其他机构38家(次)。集聚各类技术创新平台128个(其中有国家级资质的14个、省级26个、市级10个),联盟专家委员会组成人员555人。2020年,开展各类技术交流活动162次,参加(组织)各类展会65次,完成产业发展规划、行业调研报告、资政建议等177篇,申请(获得)各类知识产权1046(其中发明专利293项),制定(颁布)各类标准161项,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5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1个、省级项目187个、市级项目76个),实现技术转移项目83个,技术转移收入8.65亿元,实现成果转化157个,成果转化收入58.8亿元。
统计数据表明:创新联盟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补充完善产业链和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服务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联盟行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关于“增强联盟综合能力”
不断增强联盟综合能力,是创新联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我市创新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领联盟提升综合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市科技局组织了2018年度和2019年度联盟创新绩效评价评审会,先后有20家(次)评价优秀的联盟获得了50万元奖励性后补助资金支持,有效地调动了联盟工作热情和协同创新积极性。支持创新联盟围绕产业链组织创新链,根据联盟成员单位及服务企业需求,积极组建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专业实验室、成果转移转化和科技金融等各类平台,建设集研发、企业孵化、产业化等功能于一体的联盟服务载体。联盟拥有平台数量逐步递增,功能不断完善。截止2020年底,25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有各类平台128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创新基地14个、省级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26个,市级创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10个,为联盟内外920多家联盟成员、双创企业和创业团队等提供了技术支持、产品分析测试、技术精准对接及创新成果推广等服务,实现收入近3.5亿元,成为加快我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新型载体,自2008年国家科技部等六部门联合推动构建发展至今,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组织方式和运行方式进一步趋向市场化和专业化,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时代,提升产业创新联盟建设水平任重道远。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