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案》(第0505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4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王琳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政策支持的建议

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以及《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方案》《沈阳市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实施方案》等4个配套文件,部署产业转型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壮大创新主体、区域优化升级等8项重大创新工程,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1+4”政策体系。我市推进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国务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案》,辽宁省《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行动计划 》等国家、省重大政策落实落地。对标南京、西安等先进地区政策,今年,由市科技局牵头起草的《沈阳市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3月9日由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实施。《实施方案》立足于增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动力,进一步完善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部署转化链,增强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效能。其中,包含了建立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机制、推进高校院所完善创新制度、夯实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基础、完善高校院所转化配套体系、强化高校院所转化服务体系5个方面17项工作任务。下一步,我市将贯彻落实《实施方案》,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重大平台溢出效应、双创载体建设、重大装备首台套等内容,研究制定有突破性政策措施,并在全市创新大会上发布实施。

二、关于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沟通的建议

建立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畅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科技创新需求互通渠道,形成成果转化和协同创新机制。2019年,推进21个科研院所28项科技创新类问题,7项社会事务类问题;20所高校60项科技创新类问题,13项社会事务类问题,调动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积极性。市科技局举办以企业需求为主的对接活动,成功召开了两届全市科技成果对接会,每年开展“专家企业行”等对接活动30场以上,形成常态化成果对接机制。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1个产业技术研究院吸引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著名高校院所加盟,产学研合作单位达151家,围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凝练课题147项,转化成果175项,2019年实现转化收入达到4.6亿元。2019年,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824项。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每年举办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项目、送信息“五送”进校园活动,将公共就业服务主动延伸到高校。内容包括:组织企业进校园招聘,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推介、就业创业指导等服务。

三、关于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建议

2016年和2019年,沈阳市分别被确定为国家“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试点”和“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市教育局先后与宝马公司和新松公司签订职业教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教深度融合,重点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2019年,以“沈阳市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组建沈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在职教集团基础上,组建沈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由区域内职业院校、部分高等学校牵头,吸纳区域内各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等参加,推进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开发等有序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集团办学,现有职教集团18个,涵盖企业近1000家,与宝马、海尔、贝卡尔特、德科斯米尔等公司共同开设订单班101个,学生数9363人。2019年,宝马公司在市属高校沈阳职业院校中订单培养1500名技术工人,成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

下一步,市教育局将在职责范围内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学改革,引导在沈高校强化功能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加快构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布局,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二是搭建沈阳市区域产教融合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的作用,推进教育和产业体系在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要素方面高效聚合、互补互促,充分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有机衔接。三是优化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建立招生、人才培养、就业联动机制,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发展共同体。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引企驻校”“引校进企”,加强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四是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发一批具有沈阳特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专业课程标准,落实“1+X”证书试点项目,推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更加契合。

四、关于强化企业的主体作用的建议

培育企业创新主体。以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搭平台”的培育理念,通过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集成全市资金、金融、人才、环境等各项创新要素,对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给予阶段性的重点支持,提供精准服务,扶持企业顺利通过发展过程中关键节点,使科技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创新主体的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带动形成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新兴产业集群,为我市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和东北亚科创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截止2019年底,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183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630家。

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2019年,以中国医科大学市校战略合作为基础,推进了中国医科大学与浑南区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医科大学沈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并签署合作协议。今年,我市将依托沈阳药科大学,联合沈阳高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共建沈阳药大科技园成果转化基地,依托东北大学与和平区政府共建东大—三好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目前两个基地建设都已经启动。今年新出台的《沈阳市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支持各区、县(市)与高校院所共同建立激励机制,共同投入物理空间,组建基金和运营团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