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加强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来沈设立研发基地的提案》(第114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1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杨海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来沈设立研发基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指出应“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吸引海内外优秀企业来沈设立研发基地,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企业来沈设立研究所、研究院、研发中心等。”围绕这项工作,近年来,我市着眼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发挥自身在产业配套能力、科技创新资源、区域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招商等措施,着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来沈建设科技基础设施、新型研发机构、联合研发中心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优化人才环境,并加大科技招商引才宣传力度,不断提升我市对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能力。

一是建设和规划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围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IC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我市出台了《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IC装备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快战略新兴产业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布局。

目前,我市以国家布局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围绕支撑省区域综合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正在积极建设浑南科技城。重点支持材料科学研究中心、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整合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大材料学院、国科大机器人学院等高端创新资源,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一流科学名城,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以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构建“5+4+7+N”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格局。推进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沈阳燃气轮机技术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规划布局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瞄准国家战略性需求,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农药创制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生物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能力和科技供给能力。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IC装备、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12个产业链创新方向,争取在轴承钢及高端轴承、水下智能系统、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验证等领域,争建30个平台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二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正如您在提案中所建议的,“制定并出台引导政策,吸引和联合国内外优秀企业来沈设立新型研发机构”,2017年以来,我市制定和完善了鼓励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政策,引导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机制现代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资源,提升产业技术供给能力。面向重点行业或产业领域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熟化和产业化组建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以重大装备、创新产品研制为核心布局建设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引进国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来沈设立和本地高校院所、企业与国际知名研发机构联合组建一批国际科技研发机构。

政策实施以来,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机器人、航空航天、生物制药与数字医疗等领域已经建立了沈阳东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沈阳市激光增材制造与再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等52家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德园等单位建设工业互联网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德国际智能创新园、先进机器人学与机构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目前,我市正在着力推进沈阳智能网联汽车、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沈阳市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对法人治理结构、投资孵化能力、产业服务能力等创新绩效评价,逐步形成新型研发机构规范化、开放化、多元化、专业化发展的良好格局。

同时,发挥引进重要创新资源、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等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加快引进以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国际顶尖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国际研发资源,建立符合全球创新合作机制的高端国际研发机构。鼓励跨国公司、国际高校院所、国际科技组织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分支机构,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创新平台。加强高端外国专家的引进和队伍建设,对于可以引领细分产业领域发展的顶级外国专家,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搭建绿色通道,引导更多的国际优质创新人才资源为我所用。

三是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您在提案中建议做好引进人才的服务工作。为此,我市将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自觉聚焦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围绕企事业单位需求,开展招才引智活动,促进紧缺急需人才加速向沈阳聚集。制定出台“人才新政”配套实施细则,强化政策落实,加大政策宣传解读力度,释放政策效能,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升级高层次人才认定办法,引入市场化评价方式,探索授权“链主”企业自主认定人才。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自主权,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渠道。畅通我市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落实人才评价自主权,全市共13家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审,建立健全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聘用“绿色通道”。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分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机制改革

在工程、农业等职称系列开展社会化职称评审,突出业绩导向,突破现有职称、学历、奖项、论文的限制,以发明专利、工程项目、研究报告等业绩成果为重点,着重评价申报人创新创业能力,产业促进、市场收益等业界贡献。对高技能领军人才、海外引进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根据业界评价和业绩水平直接申报、评定相应层级职称。自2017年以来,我市主动下放职称评审权,鼓励和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密集、技术实力较强、内部管理规范的市属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等单位开展职称自主评审。依据企业规模、专业领域、员工数量,坚持“干什么、评什么”的原则,坚持单位自愿申报,严格审核、实地考察、科学推荐,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实行自定标准、自主审卷、自主评审、自主发证,有效地调动了企事业单位选才用才积极性,激发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四是加大科技招商引才力度。您还建议要“加强对外宣传和科技招商工作”,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科技招商和招才引智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对外宣传,搭建招商平台和应用场景平台,提升我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锚定“一枢纽四中心”建设等城市发展愿景,定期举办“应用场景发布会”活动,进一步释放城市合作机会。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经贸、科技洽谈活动,办好“创新沈阳生态大会”“中国(沈阳)韩国周”“中日产业园推介会”“进博商走进沈阳”“制博会”等特色专题招商活动,积极组织我市创新主体参加“北京科博会”“海创周”等科技、人才展会,着力推介沈阳科技创新资源、规划和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和投资氛围。

依托浑南科技城、沈阳高新区、自贸区、中德园等重点园区,发挥引进重要创新资源、新型研发机构等政策的作用,加大力度引进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来沈落地。突出对日、韩和德国招商。其中,对日本围绕智能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对韩国围绕先进制造业、汽车及零部件、现代服务业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对德国围绕新能源汽车、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开展招商,着力推进一批有牵动力的重大项目。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