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利用科技创新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异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提案》(第451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22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黄建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利用科技创新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异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助力科研机构和企业参与国家重大专项的建议

1.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用。以我市参与共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为契机,面向主导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五大领域,共设计凝练了26个指南。2020年,我市16家高校、院所530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金支持26738万元支持。

2.不断完善政策支撑。在土地政策方面,市自然资源局将对符合征地组报卷条件的相关用地需求,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方面优先保障。在税收政策方面,沈阳市各级税务机关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关于科研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税收的减免优惠政策。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市人社局自2018年起陆续出台并修订《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和奖励补贴实施办法(试行)》《沈阳市“引博”工程实施办法》《沈阳市博士后工作资助管理办法》《沈阳市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来沈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我市对紧缺急需高级人才、博士、博士后、海外留学归国博士等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二、关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支持老工业基地转型建议

3.统筹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按照全市总体部署要求,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品,聚焦产业发展断点弱点,深入研究补短板锻长板措施办法,在交通装备、智能装备、机械装备、电力装备、医疗装备、集成电路装备六大装备制造业领域,梳理出11条优势产业链,形成了“1+11”产业链工作推进体系,编制了《沈阳市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5年)》,形成产业链梯队式培育发展模式,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优化提升特高压变压器、大型压缩机、盾构机、煤矿机械4大优势产品链。培育壮大机器人、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装备、民用航空、轨道交通6大新兴产业链。进一步明确各个区县在交通装备、智能装备、医疗装备等六大装备制造领域发展重点,建立了“链长制”,组织各区县全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推动11条优势产业链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产业链布局,促进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4.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谋划推进“三篇文章”。重点对“老原新”15个产业链进行系统梳理,确立“5+3+7”产业体系,提出制造业规模倍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逐个产业链制定图谱和企业、项目、园区及重大事项“四个清单”,动态谋划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形成了做好“三篇文章”的方案体系,为加快推进沈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关于积极与重点区域加强科技创新合作的建议

5.加强与重点区域的合作。积极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对口合作,深圳正威集团在沈阳市浑南区投资130亿元的正威沈阳国际稀谷项目,2020年正式落户沈阳并开工;深圳恒大动力电机项目正在厂房建设。推进苏辽科技对口合作,东软医疗与苏州医工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完成了“钛合金模具”“进气道组件打印加工”“钛合金刀具激光熔覆工艺服务”“送粉打印工艺”等10家单位定制的28件产品的激光打印加工与服务。

6.深化京沈科技对口合作。一是举办双向交流活动。在沈阳举办“2020京沈对口合作第三届京沈科创产业生态共同体峰会”,峰会上“京沈合作科技创新中心”揭牌,6个京沈合作项目签约。与北京市科委共同举办了以“京沈科创,筑梦未来”首届京沈人工智能领域线上对接活动。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京沈脑疾病与脑科学论坛”。二是推进重点合作项目。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项目,吸引以北京农信互联、军研科工为代表的 16 家企业入驻。京沈合作(北京)离岸创新中心项目,吸引20余家有意来沈创新创业的北京企业,已有2家企业落户沈阳。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平台,引进北京金睛云华科技有限公司、中弘耀资产评估(北京)有限公司等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我市以京沈合作为主线,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交流,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