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做强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提案》(第031号)的答复意见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26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薛野委员:

现就您在沈阳市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五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做强人工智能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提案做出答复意见如下:

一、积极研究推进,做好统筹工作

接到提案后,市科技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工信局、大数据局、营商局、城市建设管理局等有关单位,深入研究,围绕提案内容和建议,结合工作职能任务,做好答复工作。按照全市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部署,有序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做大做强,提升数字经济产业规模。

二、沈阳人工智能产业最新进展情况

自我市相继出台《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和《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文件后,我局根据文件精神,会同有关部门协调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建设情况

1.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东北大学、新松机器人、东软集团等全国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及龙头企业,建立了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软件架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重点科技创新平台和东北区域超算中心,聚焦人工智能国际发展前沿组建了东北大学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在机器人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知识科学与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导航等方向开展了前瞻性基础研究工作,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

2.集中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重点建设中科院机器人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科大机器人学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东大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东软智慧医疗研究院、雅译智慧翻译协同创新中心等6家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已初步建成紫光中德输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平台、鸿宇科技工业云平台、格微软件生产要素平台等10个工业互联网重点服务平台,服务能力覆盖装备制造、能源、汽车、医疗、航空等多个领域,支持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设立人工智能学科等,平台创新水平和能力有比较优势。

3.积极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产品创新。依托中科院沈自所、东北大学、新松机器人等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攻克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

水下机器人领域。中科院沈自所突破一批适应严寒、极高水压、海洋内波、复杂海底地形地貌的关键技术,参与“奋斗者”号潜水器控制系统研制,有力支撑了“奋斗者”号实现高精度航行控制、全景科学观测、高精准作业取样等功能。自主开发了“海星6000”深海科考型ROV、“海斗”系列全海深ARV、“潜龙”系列海底资源勘探型AUV、“探索”系列深海科考AUV等谱系化的系列新装备,初步形成了全海深、全海洋探测能力具备了设计、制造、调试、海上试验和应用全程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从材料、零部件、传感器、测试设备、支撑条件等全链条的自主科研保障能力。水下机器人研发和应用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引领我国水下机器人技术发展。

工业机器人领域。沈阳新松公司等单位攻克工业机器人编码器、伺服电机、伺服驱动器等核心部件关键技术及核心制造工艺,打造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形成智能化、网络化的机器人控制器系列产品,移动机器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

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小牛翻译团队突破传统神经机器翻译模型深度的限制,构建了面向自然语言处理任务优化的深层神经网络工具、机器翻译引擎训练平台,面向学术界、产业界开源共享,可消除国内对国外深度学习开源工具的依赖;基于自主研发的深层神经网络模型,构建了以中文为核心支持304个语种的机器翻译引擎,是世界上支持语种最多的机器翻译引擎。开发了多模态机器翻译基础设施平台,面向国产CPU、国产操作系统进行机器翻译引擎适配,构建安全可控的全国产化机器翻译服务解决方案。与科大讯飞、小米、金山、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国内外10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以及公检法、网信、安全、军队等政府机构建立广泛合作。

智能图像领域。中科院沈自所、东北大学等单位突破了复杂环境下高精度三维数据获取、三维目标识别和定位、非共视场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手眼标定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了十余款机器人视觉定位与识别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沈阳上博智像科技有限公司在行业内首次提出并实现了成像制导一体化处理架构技术、基于SoC的目标跟踪技术、无快门红外成像技术等核心技术,且已经应用于单兵装备智能化和智能装备小型化两个光电载荷方向,与传统技术相比具有极大领先性。

(二)人工智能与工业制造结合情况

从智能制造基础装备看:重组沈阳机床,进一步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建设机器人未来城,在突出工业机器人基础上,推进水下机器人产业化,推进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产业化规模,最终实现智能机器人全系统布局。

从加大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看:依托中科院沈自所,正积极申请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大科学装置,推广新松机器人工业软件与控制平台。目前新松工业软件产品包括机器人控制软件、工艺软件包、MES、SCADA等产品,服务于国内近百家企业。

从应用上看:沈阳市推进数字孪生技术推广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2019年,国际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贺信鼓励。2020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成功举办,并宣布每年10月18日将在沈阳如期举办。安新自动化“安新云控工业设备互联云数据管控APP”成功入选工信部2019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沈阳自动化所、紫光中德、辽宁电力成功中标工信部2020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业互联网)项目;振昌电气、紫光中德、麦克奥迪、禾丰牧业、格微软件等8家工业互联网领域重点项目在全省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现场工作会上作为优秀案例面向全省推广。中科院沈自所面向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CPS数字孪生建模平台,通过构建基于云的标准模型库及相关行业的数字孪生模型库,实现数字孪生管理壳技术成果推广应用。

2018年,实施智能制造升级工程,启动了104个智能制造项目,共计拨付财政支持资金4.96亿元,拉动企业投资66.8亿元。东软医疗、富创精密、沈阳新松获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项目资金补助共计3200万元,已全部拨付到位。围绕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升级,建立动态项目培育库,截止2020年末,已储备项目共计175个,覆盖9个区县(市)。落实智能升级示范项目政策,按照《沈阳市支持智能升级示范项目政策及管理实施细则》,2019年度评选通过了15个智能升级示范项目,共计向企业拨付7044万元。2020年度择优评选出5家智能工厂、12家数字化车间行业示范项目,拟支持资金8500万元左右。

(三)人工智能与智慧城市结合情况

我市成立了城市大脑建设工作专班,组建专家团队,坚持从城市治理突出问题出发,吸收和借鉴了阿里集团王坚院士的先进理念以及上海、杭州等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以市场来凝聚技术,率先启动渣土车精准管控和工地扬尘管理2个版块的应用场景建设,并逐步扩展其他领域,最终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

1.“一网通办”推进情况。一是实现上线智能检索。整合全市各部门网站检索目录,统一提供政策、公告、新闻、服务的一体化检索服务。优化分类索引等智能搜索功能,以服务事项为基础,一次性提供关联的政策、指南、咨询投诉途径等内容,实现“一键”政策直达和免申即享。构建集智能提示、智能问答、关联推荐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客服体系,提供递进式引导服务,实现一次咨询即可获取所需服务内容。二是探索“智能办”。将“人工智能”引入线上线下政务服务场景,推动“个性指南+智能申报”服务,降低学习成本。以数据共享为核心,推动申报信息在线自动核验,简易事项实现“智能化”审批。加快建设智慧型政务服务大厅,提供自动排号、自动引导、辅助填报、主动安抚等服务。

2.“一网统管”推进情况。沈阳市在“一网统管”建设中,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构建以物联网为基础、以智能化为特点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具体建设内容包括:一是加强感知能力。通过运用高清探头、无人机等手段,实现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城市管理问题采集,第一时间发现城市管理问题,为考核各区提供依据,为非接触执法提供基础。二是提高工作效率。基于钉钉平台,搭建城管执法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工作职责,实现线上办公、高效处置、移动执法、过程记录的全协同工作模式,使城市管理工作提质增效。三是探索智慧应用。对标先进城市,加强物联网技术应用,增加IOT感知设备建设,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自动报警,提升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四)新基建情况

2020年以来,沈阳市以数字经济、数字政府为工作主线,聚力智慧城市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推动智慧城市新体系建设。数据资源管理取得积极进展,《沈阳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条例》于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成为全国第二个颁布数据地方性法规的省会城市;截至目前,市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共归集各单位目录4255项,数据项23424条,数据信息20.46亿条。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加快智慧水务、智慧消防、智慧社区等市级公共服务平台普及应用,智慧停车平台接入停车泊位10万余个,雪亮工程视频监控联网数量达8万余个。

二是全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市累计建成5G基站7321个,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年新建5G基站6255个(联通、电信3246个,移动3009个),提前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5472个全年任务目标,完成率114.31%。实现5G网络市内城区,康平、法库、辽中、新民核心区域全覆盖,并对全市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三甲医院、院校等406个重点区域进行5G网络重点覆盖。

三是“上云赋智”情况。目前,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实现突破,禾丰牧业饲料加工行业二级节点、辽宁联通综合型二级节点建设能力成功通过国家评估,正在布局建设根镜像服务器。华为云、紫光云、用友云、东软云、格微云等云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市上云企业达到2.4万余家,为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对新冠疫情,加快智慧医疗建设,东软医疗MDaaS(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在全国200多个市1000多家医院应用东软医疗研究院。

四是建设华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2021年4月26日,新伟市长代表沈阳市人民政府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快推进沈阳市产业升级转型,为数字沈阳、智造强市建设提供更强动力。双方将发挥各自优势,在区域产业模式创新、协同制造体系构建、产业生态培育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共同加快推进沈阳城市智能体、鲲鹏+昇腾产业生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合作项目。依托华为公司技术优势,全力推动沈阳市在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加速绽放,助力沈阳市建设“东北数字经济第一城”。

三、积极申报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情况

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是科技部立足当前国际人工智能发展竞争态势、在国内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特别是对东北区域来说,以打造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东北区域人工智能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新时代做为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和标识。

因此,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2019年10月,根据国家建设方案中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政策试验、人工智能社会实验、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具体要求,紧密结合沈阳实际,突出沈阳特点特色和特殊功能,制定《沈阳市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申报方案》,并向科技部提出建设申请,2020年4月2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审议通过《申报方案》,并上报省政府。此项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纳入省部会商工作内容,大力推进。2020年5月18日,以省政府名义,将我市《申报方案》上报科技部,得到志刚部长高度关注。2020年9月23日,刘宁省长带队拜访志刚部长,汇报了我市申报建设工作。2020年11月,时任沈阳市政府市长姜有为赴科技部拜访李萌副部长,汇报沈阳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2020年12月,沈阳市《申报方案》在北京通过科技部专家组论证。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视与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