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利用科技创新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异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提案》(第063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年05月08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台盟市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利用科技创新改善产业结构,推动异地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一、发挥科研资源优势,积极参与重大项目

(一)积极参与省级重点科技项目。以上准确把握国家和辽宁省出台的各类科技政策,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优势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专项项目。2020年争取省级以上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9个,争取资金10.22亿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600个,争取资金7.19亿元;争取省级项目1429个,争取资金3.03亿元,在“十三五”末期项目和资金大幅压缩的情况下,基本保持上年度规模和水平。

(二)充分发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用。以我市参与共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为契机,面向主导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在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五大领域,共设计凝练了26个指南(全省共凝练42个),目前已通过省厅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三)不断完善政策支撑。在土地政策方面,市自然资源局将对符合征地组报卷条件的相关用地需求,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方面优先保障。在税收政策方面,沈阳市各级税务机关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发布的关于科研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税收法定原则,依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税收的减免优惠政策。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市人社局自2018年起陆续出台并修订《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和奖励补贴实施办法(试行)》《沈阳市“引博”工程实施办法》《沈阳市博士后工作资助管理办法》《沈阳市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来沈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我市对紧缺急需高级人才、博士、博士后、海外留学归国博士等人才的培养与引进,目前全市正在研究制定人才3.0版新政。截至2020年底,共有21名紧缺急需高级人才、1252名博士、116名博士后、19名留学归国博士获得相应资助共计5500余万元。

二、推动产业布局调整,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一)统筹推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2020年,按照全市总体部署要求,围绕优势产业、龙头企业、重点产品,聚焦产业发展断点弱点,深入研究补短板锻长板措施办法,在交通装备、智能装备、机械装备、电力装备、医疗装备、集成电路装备六大装备制造业领域,梳理出11条优势产业链,形成了“1+11”产业链工作推进体系,编制了《沈阳市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5年)》,形成产业链梯队式培育发展模式,突出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优化提升特高压变压器、大型压缩机、盾构机、煤矿机械4大优势产品链;培育壮大机器人、数控机床、高性能医疗器械、集成电路装备、民用航空、轨道交通6大新兴产业链。进一步明确各个区县在交通装备、智能装备、医疗装备等六大装备制造领域发展重点,建立了“链长制”,组织各区县全力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全力推动11条优势产业链建设,进一步优化了区域产业链布局,促进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

(二)打造优势产业产业链条。2021年以来,在已印发的《沈阳市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5年)》基础上,结合“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对我市六大重点装备制造领域11条产业链进行了再次梳理,重新修订了11个优势产业到2025年的产值目标数,深入落实“链长制”,逐链推进“锻长板、补短板、强企业”工作任务,加快实施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以沈阳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发了《沈阳市进一步提升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链水平实施方案》,将75个在建项目、53个储备项目、66个新产品产业化项目、58个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77个产业链断点等产业链建设项目、未来三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区县,进一步明确区县的工作重点与工作目标,推进重点装备制造11条优势产业链工作任务有效落实到各地区,为进一步打造我市优势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条长度,延伸本地产业发展深度奠定了基础。

(三)全力做好“三篇大文章”。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工作专班谋划推进“三篇文章”。起草“三篇文章”专项行动计划和方案,期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组织研究有关重点工作。为做好方案编制,我们对重点企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摸清全市“老原新”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重点对“老原新”15个产业链进行系统梳理,确立“5+3+7”产业体系,提出制造业规模倍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逐个产业链制定图谱和企业、项目、园区及重大事项“四个清单”,动态谋划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基本形成了做好“三篇文章”的方案体系,为加快推进沈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三、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我市经济发展

(一)积极推动本地成果转化。一是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市科技局制定了《沈阳市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于2020年3月9日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明确了建立高校院所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创新制度、夯实成果转化基础、完善转化配套体系、强化转化服务体系等5方面17项任务。二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立高校院所和区县(市)合作机制,推进建设东北大学等6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三是支持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面向高校院所,围绕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数控机床、机器人、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12个产业创新方向,征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通过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活力和成果转化动力,促进科技成果在本地企业转化。四是开展科技成果路演对接活动。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助微网等平台,聚焦新材料、精细化工等技术细分领域,开展科技成果路演推介和对接。2020年,通过组织28场活动,促成“有机硅季铵盐”技术、守望者医疗巡检机器人等31项成果对接,达成合作协议9项。五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发展专业化、市场化运营的技术转移机构,组建沈阳市技术转移协会,全市各类技术转移机构达到68家。每年对全市技术转移机构进行绩效评价,对评价结果优秀的机构给予不超过30万元的后补助。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转移协会,开展技术经纪人(技术经理人)培训,全市技术经纪人达到604人。

(二)深化京沈科技对口合作。一是推进重点合作项目。沈阳·中关村智能制造创新中心项目,吸引以北京农信互联、军研科工为代表的 16 家企业入驻,累计签约项目28个。京沈合作(北京)离岸创新中心项目,吸引20余家有意来沈创新创业的北京企业,已有2家企业落户沈阳。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平台,引进北京金睛云华科技有限公司、中弘耀资产评估(北京)有限公司、北京金宏来专利代理事务所等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入驻。二是举办双向交流活动。依托在沈阳举办的“2020京沈对口合作第三届京沈科创产业生态共同体峰会”,峰会上6个京沈合作项目签约,“京沈合作科技创新中心”揭牌,自贸区沈阳片区——京沈高精尖产业智库服务平台启动。与北京市科委共同举办了以“京沈科创,筑梦未来”首届京沈人工智能领域线上对接活动。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京沈脑疾病与脑科学论坛”。

(三)积极引进外部优势科技资源。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对口合作,深圳正威集团在沈阳市浑南区投资130亿元的正威沈阳国际稀谷项目,2020年正式落户沈阳并开工;深圳恒大动力电机项目正在厂房建设。推进苏辽科技对口合作,东软医疗与苏州医工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辽宁增材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完成了“钛合金模具”“进气道组件打印加工”“钛合金刀具激光熔覆工艺服务”“送粉打印工艺”等10家单位定制的28件产品的激光打印加工与服务。我市以京沈合作为主线,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合作交流,推动沈阳高质量发展。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