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第271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1年04月30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徐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并于相关部门沟通,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一、充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按照国家、省、市统一部署,辽宁省将依托沈阳、大连两市优势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省科技厅已启动论证、申报工作,邀请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梁颖达书记一行9人对我省申报工作进行了指导。我市把握科技前沿发展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以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交叉融合创新为主攻方向,整合全市优势创新力量,针对创新链和承接转化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靶向引进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以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机构为支撑,以新型科研组织和管理体系为保障,建立科技创新体系,集聚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强化从原始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创新能力,创建国际一流、面向国内外开放、辐射东北地区的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二、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启动沈阳市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攻关工作。委托中科院武汉情报文献中心,结合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的具体实际,开展了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调查研究,形成了《沈阳市“卡脖子”重大技术问题研究》报告,明晰了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定义、特征及分类,明确了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攻关项目的甄别方法、遴选方式及判定标准,确立了积极推荐国家级、聚力突破省市级、对接解决企业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工作思路。针对我市重点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从技术研发、中试熟化、转化应用等方面系统化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形成了“需求管理+科学论证+精准布局+分类实施”的项目组织新模式。

“十三五”期间,我市围绕IC装备、机器人、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组织开展关键核心(“卡脖子”)技术联合攻关。实施科技创新“双百工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累计支持重大科技研发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42项,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3.78亿元,拉动全社会研发资金投入75.36亿元,积极争取02、04、06、09国家重大专项,配套资金超过6亿元,解决了航空结构件激光冲击强化技术、智能工业机器人、手术机器人、3D NAND PECVD、金属增材制造技术、无人机飞控技术、工业软件与控制平台、工业互联网、极限尺寸纳米金属材料、高温合金材料等关键共性技术884项。我市按照“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的方式,结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问题征集、分析筛选和优化凝练,编制形成重点技术攻关“揭榜制”项目榜单。组织企业与揭榜单位进行项目对接洽谈,竞榜比选,推动构建科技创新全链条贯通、全要素聚合、开放协同的新模式。

三、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壮大科技人才队伍

(一)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市科技局于2017年起先后推出《沈阳市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管理细则》《沈阳市科技人才创业扶持资金管理细则》《沈阳市沈阳市科技人才创新成果转化补助资金实施细则》等十项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并设立“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支持”、“科技创新人才成果转化补助”、“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扶持”、“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等七类科技人才项目,依托项目培养并资助科技人才,支持科技领域基础研究、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截至2020年底,该七类科技人才项目累计立项680项,共支持536名个人和144个团队。支持培养我市高层次科技人才1157人,其中大部分为中青年优秀科技人才;支持引进高端外国专家29人;支持创办科技型企业53家;转化科技成果98项;落实科技人才经费11740.43万元。市人社局于2017年推出《沈阳市中青年科技英才培养工程实施办法(试行)》并设立“中青年科技英才”奖励项目,对我市符合条件的高层次科技人才给予“个人奖励”,对我市培养人才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培育人才”奖励。截至2020年底,已有63名中青年科技英才和10家人才培育单位获奖,落实人才奖励经费13170万元。

在依托项目培养人才的同时,我市高度注重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2020年,我市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方面出台了13项改革创新举措。健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积极为优秀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科研条件和创新资源。优化对科技人才项目的绩效评价,对单个科技人才项目短期内科研产出及经济社会效果情况不作绩效评价,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项目、经费数量等与科技人才项目绩效评价直接挂钩的做法,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绩效评价制度。

(二)优化科技人才引进措施。在人才引进方式上,市人社局持续贯彻完善人社部、省人社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支持和鼓励符合条件的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兼职创新、在职创办企业以及选派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在专业技术岗位中设置创新型岗位、特设岗位,用以引进科技研发、科技创新、科技成果推广方面人才和高层次紧缺人才。在人才服务保障上,市科技局配合省科技厅面向我市各产学研主体征集“团队+项目”的“带土移植”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完成征集1000余人次的高层次科技人才需求和20余项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初步反映出当前我市创新链条“补链、强链、延链、建链”中对高端人才与关键技术当前阶段需求。对来沈工作的高层次外国专家,市科技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出入境管理部门建立服务办理绿色通道,提供容缺受理、承诺制等便利化审批,对160余名在沈重点外国专家进行专门对接服务,为高端专家工作、居留等方面创造便利。在加大引进力度上,市人社局自2018年起陆续出台并修订《沈阳市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和奖励补贴实施办法(试行)》《沈阳市“引博”工程实施办法》《沈阳市博士后工作资助管理办法》《沈阳市支持留学归国人员来沈创新创业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我市对紧缺急需高级人才、博士、博士后、海外留学归国博士等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截至2020年底,共有21名紧缺急需高级人才、1252名博士、116名博士后、19名留学归国博士获得相应资助共计5500余万元。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