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以制度集成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的建议》(第0034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王春湖代表

提出的《以制度集成创新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一、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新模式

一是加快制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实施方案。我市相关部门联合印发《沈阳市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规划(2024-2030年)》及《沈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瞄准人形机器人、先进储能储热、基因与细胞治疗、人工智能等12个重点领域,以“现有优势产业未来化”和“前沿颠覆技术产业化”两条主线为抓手,发力实施未来技术策源地、未来产业验证孵化转化、未来产业应用场景构建等五大专项行动,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4+8”未来产业梯度培育发展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持续优化科创空间布局。根据全市科技创新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以沈阳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科创街区和科创园区等为重点,加快集聚创新资源,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集聚区规划建设91平方公里的浑南科技城,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7.2平方公里的中央科创区于2024年7月实现开园运行。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集聚31所院校、132个科技平台,获批刘嘉麒院士工作站、王向明院士飞行器未来技术等6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依托科创街区、科创园区建设,加快推动科创组团建设提质增效,累计谋划37个项目,签约22个项目,开工30个项目,投产14个项目,总投资达462.4亿元。

二、汇聚创新资源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一是基础研究加快布局。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出资3000万元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1.2亿元规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20年以来,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13家重点高校院所累计获得基金立项支持72项,争取资金18784.84万元。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基金项目有效解决了高熵合金铸造成型、制备形状复杂的大型铸锭等难题。支撑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端人才培养,通过实施基金项目,为潘一山院士等不同年龄层次的科技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是全力攻克“卡脖子”难题。深化科技计划项目改革,深入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围绕10个重点产业集群和21条重点产业链,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30项,累计解决技术问题215个,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以及专利、标准等290项。支撑重要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集成电路产业方面,中科仪攻克“真空干泵节能技术”、芯源微攻克“光刻涂胶显影工艺”;高端装备产业方面,三一重装攻克“纯电动无人驾驶矿车技术”等“卡脖子”难题,中国航发成功研制“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成功研制超大型盾构机用直径8米主轴承“破壁者”;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的“锐翔”4座通航电动飞机等创新成果,实现了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乃至国际首创的重大突破。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方面,沈阳三生制药公司的通用型靶向纳米粒子给药系统关键技术突破纳米粒子药物技术壁垒,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形成以科技领军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创新矩阵”,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25318家,增量和总量持续保持东北地区首位。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依托头部企业衍生孵化、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等主体,挖掘和招引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02家、占全省的42.2%,工业总产值达到2330.32亿元,同比增长5.11%。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数量做大、质量做优、产业做强、生态做好”4大行动,全市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超过2700家、占全省41.4%,涌现3家独角兽企业,沈阳微控新能源先后获评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企业的飞轮储能产品全球部署量近4,000台,稳定运行时间超过10万小时。

四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备案大学科技园29家,孵化企业705个。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概念验证中心81家,累计签订中试服务合同3620项。全市登记技术合同13519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723亿元,占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的46.9%,保持东北地区首位。建立成果转化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组建规模4亿元的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投资了沈阳鑫谱晶体、科利医疗、冷芯半导体等7个项目,投资金额达到4399.5万元。建立科技创新种子基金,总规模8000万元,出台《沈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管理办法》,建立了尽职免责、损失核销和容错机制,重点支持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创新金融产品,依托盛京银行创新推出“科技研发贷”“科技人才贷”等科技金融系列产品。联合商业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近900户,融资金额超过18亿元。

三、依托重点平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一是体系化推动平台建设。围绕全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21个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强化创新策源和引领带动功能,目前,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710家,其中,国家级平台总数达到79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0家,数量位列东北地区第一位。飞行器未来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20家单位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占全省新批复总数的54%。13家单位获得了“兴辽英才计划”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资助项目各500万元资金支持。

二是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实验室格莱特国际研究中心揭牌运行,吸引来自法国、印度、俄罗斯的3位学术带头人入驻并确定研究方向,不断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开展颠覆性技术攻关,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启动运行,在高性能金属材料素化设计、残余元素晶界偏聚机制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发表学术期刊论文430余篇,申请专利58件,授权专利12件。推进开放共享,分析测试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实现高质量开放运行,制备加工中心实现主体封顶,打造材料制备、精密加工、工艺处理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

三是辽宁辽河实验室创建国际一流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验室围绕5个主要研究方向,启动了包含15个项目的六大自主科研项目群,虚拟化工业控制系统关键技术与边缘控制器项目在多项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沈鼓集团合作,建立了首套定制化大型压缩机高柔性焊接与装配系统,为我国高端能源装备快速灵活制造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布局太行实验室辽宁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成为太行实验室在域外布局的唯一平台基地,研究中心科研办公基础设施已开工建设,76名核心科研人员已到岗工作。围绕极端力学、极端制造、特种试验3个技术方向,开展结构强度、气动传热、试验测试等多个重点领域科研攻关,参与和承接“高精准鸟撞”等10项太行实验室的科研项目。

五是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东北大学建设超大型深部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围绕关键设施,开展作动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测试、论证与改进等研发工作,建筑工程总体进度完成约60%。辽河实验室工业具身智能实验装置已纳入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教基础设施“十五五”规划。辽宁材料实验室大尺寸材料及部件可视化服役表征大科学装置启动建设方案论证。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