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释放科技创新动能潜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立足沈阳产业基础,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建议
1.推动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集群包括通用机械装备、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工业母机)、电力装备、机器人等5个产业链,有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20个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有沈阳维顶机器人有限公司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33家。集群2024年完成产值1320亿元,同比增长10.5%,拉动全市产值增速1.9个百分点。继沈阳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集群后,沈大工业母机产业集群成功晋级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沈阳市“中国机器人产业地标”入选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新松公司开展的2个项目,获国家立项支持。2022年到2024年,沈阳市先进制造领域登记技术合同5925项,技术合同成交额448.69亿元。
2.推动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建设。在新能源产业方向,有新能源通用飞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1个国地联合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综合能源优化与安全运行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主动磁悬浮飞轮储能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29个技术创新平台。铁西区依托沈鼓、特变电工、远景能源、沈阳微控等龙头企业,构建锂电池、氢能、储能、风能和新能源应用“4+1”的产业体系,打造中德高端装备零碳产业园区;康平县依托风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生物化工产业园,发展绿电制氢氨醇并融合其他生物化工产业,园区已获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批复,全面开展项目招商工作。新能源产业2024年实现产值150.12亿元,同比增长130.76%。节能环保产业2024产值达到344.6亿元,同比增长46.6%。
3.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软件、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5G融合应用四个版块。2024年,完成营业收入(产值)1370亿元,同比增长10%。集群有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辽宁省大数据管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技术创新平台。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被列入国家首批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东软集团位列“2024中国软件百强”第21位,入选国家人工智能产业链链主企业,北方实验室成功在新三板上市,沈阳国际软件园连续7年被中软协评为“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沈阳仪表院入选工信部第八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沈飞民机入选国家级5G工厂,省级5G工厂达到8家,沈阳市获批国家“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
二、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1.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重要要求,立足“国家所需、沈阳所能”,践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聚焦高端装备、航空、集成电路装备、医疗装备和新能源等重点产业,组织重大科技专项26项,包括自主研发联合攻关类项目18项,揭榜挂帅类项目8项,项目研发总投入资金3.03亿元,其中财政专项资金1.26亿元。截至2025年2月,部分市级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共突破关键技术9项,申请专利17项。
2.持续助力域内创新主体创建国家级平台。一是落实奖励政策,安排市级专项资金600万元,对2023年新获批的“传染病重症诊治全国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平台予以奖励。二是加强省市联动,与省科技厅密切配合,推动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创新主体申报5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以全市人才大会、科技大会等重点活动为媒介,借助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力量,加大国家级平台表彰宣传力度,激发我市创新主体争创国家级平台积极性。
三、关于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吸引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建议
1.加强中青年科技人才培育。优化青年人才发现机制,梳理中青年科技人才优质成果,征集挖掘路演融资、成果转化、对接服务等需求43项,组织开展“盛菁汇”常态化路演青年科技人才专场活动,来自驻沈高校、院所的优秀青年博士参演,30余家投资机构、孵化载体及企业参加,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完善青年人才选拔机制,聚焦我市10大产业集群及重点产业领域,修订完善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细则,按照杰出、拔尖、优秀等层次构建青年科技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已累计支持903名中青年科技人才团队开展原始创新、技术攻关,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共计拨付补助资金1.05亿元。
2.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育。聚焦我市10大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领域,出台《沈阳市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引进培育专项实施细则》,对我市主体引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外地来沈的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给予政策支持。协同各个地区共同建设市级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需求储备库,年度征集入库项目91项;推动富信精密研发中心等单位引进哈工大陈彦斌教授创新团队、北京理工大学刘洪博士“高功率微波反无人机吊舱”项目等33个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落地,引进来自同济大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加拿大约克大学等各类高层次人才104名。
四、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建议
1.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载体,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是推进中试基地建设。面向10个重点产业集群、137个细分领域,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征集备案,全市备案中试基地达到66家,省级中试基地4家,省级中试平台9家,省级验证中心2家。二是推进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出台《沈阳市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沈科发〔2024〕24号),全市备案概念验证中心28家。三是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出台《沈阳市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沈科发〔2024〕1号)、《沈阳市大学科技园专项实施细则》(沈科发〔2024〕2号)。组织开展全市大学科技园备案工作,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多校一园”等多种模式,备案市级大学科技园29家。
2.鼓励支持我市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其通过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全新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近年来支持沈阳蓝英工业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沈阳航天新光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技术合同专项项目4项,拨付补助资金97.98万元。支持驻沈高校、科研院所等转化至本地企业项目58项,拨付职务完成人补助资金139万元,大力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人员与我市企业开展合作,促进相关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本地实现转化。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