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关于大力推动中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建议》(0581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3月28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宁先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大力推动中俄科技产业园区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指出,“在当前大背景下,抢抓向北开放战略机遇,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发挥自身优势,与政府共建以中俄科技合作为主题的产业园区正当其时,对于汇聚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对俄合作合力,在专家引智、科技合作、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方面更多更快地形成高质量合作成果,以科技创新提供产业发展新动能意义重大。”近年来,我市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紧紧抓住“向北开放”“中俄、中白科技创新年”等重大机遇,协调整合我市国际科技合作资源,支持高校院所建设中俄科创基地、国际研发机构等对俄合作载体,支持成立对俄科技合作联盟,推动创新主体对俄及周边国家联合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支持引进俄方科技人才和项目

您在建议中呼吁引进俄语区国家科技项目、人才和企业在沈落地,并利用各类政策给予支持。近年来,我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指示精神,落实向北开放决策,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推动对俄科技贸易合作,出台和落实引进外资企业、外国专家政策,挖掘潜在项目,全力推动对俄合作。

2024年,我市支持举办2024中俄(沈阳)经贸合作洽谈会、中国(辽宁)—白俄罗斯科技合作暨“一带一路”外国专家沈阳行活动、“科技出海”俄罗斯专场交流会等多场对俄及周边国家科技、经贸交流活动,邀请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向北开放国家科技、商贸、企业界代表来沈访问,与我市创新主体开展项目对接与合作洽谈,推动开展实质性项目合作。同时,出台《沈阳市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若干措施》,落实沈阳市高端外国专家资助政策,吸引外资研发中心、外资总部企业和高端外国专家落户我市,并利用各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对落地项目和人才给予资助。2022年以来,我市利用各级国际合作政策支持与俄语区国家科技合作项目12项,资助经费430万元,其中:沈阳理工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经颅电刺激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开展的“经颅脉冲电刺激与人体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项目获批省级国合专项支持;利用市级外专政策,支持理工大学引进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专家18人次,实施高水平科技合作项目8个。

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各级各类科技合作、引进外资和人才等政策,支持我市创新主体结合自身技术需求,与俄语区国家开展科研合作。重点支持理工大学中俄科创基地引进俄方先进适用技术,整合集聚全市对俄科研合作成果,开展对俄科技、贸易合作,并协助争取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省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以及各级各类外资、外专和产业化政策支持,助力中俄科创基地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共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您建议支持对俄科技合作联盟单位积极参与合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同时,支持中俄科技园区发展,在科技园考核、平台类项目等给予政策倾斜。多年来,我市不断推动国际合作园区、国际研发机构、大学科技园等科技合作载体建设,鼓励支持产学研联盟建设,为深化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搭建平台。

在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市先后建立了一批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由理工大学承建的“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面向俄语区国家开展人才-项目-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2023年,在浑南区政府的支持下,沈阳理工大学中俄科创基地正式开园,为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024年,在我局的推动下,理工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单位牵头成立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联盟,我市近40家与俄语区国家紧密合作的高校、院所和科技型企业首批入盟,并多次举办对俄科技出海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市整合对俄科技合作资源,深化对俄产学研用合作提供了高效能的协同平台。在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的带动下,一批高水平对俄联合研发机构相继建立,其中:中白塑性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中俄玉米育种联合实验室获批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辽宁乌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获批省新型研发机构。2024年,我市印发《沈阳市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和配套实施细则,明确择优给予各级大学科技园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全年共备案市级大学科技园29家,其中沈阳理工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备案。

我们将继续鼓励各类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对俄科技合作联盟深度整合产学研用全链条创新资源,为深化对俄科技合作提供专业化、精准化服务;出台市级国合基地管理办法,组织认定一批市级基地,按照绩效评价结果择优给予奖励;同时,鼓励对俄合作平台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和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并争取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专项、市级国际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等政策支持。

三、强化对俄科技合作服务保障

您在建议中提到要为投身中俄科技合作外方专家提供服务保障,为外籍专家在辽工作生活给予全方位支持。近年来,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部署为指导,围绕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建设,在外籍专家出入境、工作许可、子女就读等方面,不断优化各项审批程序,提升服务质量,完善各项制度,为对俄科技合作打造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不断加强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111引智基地、海智工作站等引智载体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载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的国际化水平,推动高校院所开展高水平合作研究和联合办学,吸纳高端人才和优秀留学生来沈工作、学习,为国际人才提供专业化、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舞台。为我市创新主体提供外籍人士短期来华签证便利服务,可申办5年多次、停留期为180日的邀请函,外籍人士可持此邀请函到中国驻外使领馆办理5年多次来华签证。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办理流程,在沈阳移民事务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窗口,整合全市11个部门46个涉外事项,实现外国人来沈学习、工作、居留等“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结,办理时限压缩至最短5个工作日,窗口提供俄语翻译服务,为俄方专家提供精准优质服务,2024年,共办理外国人工作许可证1936 件,其中A类人才135 人,B类1284 人。为满足外籍人员子女就读需求,我市设立150余所可招收国际学生的中小学校,实现13个区县(市)和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全覆盖。

我们将不断强化高端外国专家服务保障,编制《“你好,沈阳”外籍人员在沈生活指南》,加速建设国际化社区、出入境服务站、外籍人员之家等生活和服务载体,在住房保障、配偶安置等方面实施精准化服务,聚力解决好外籍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传统节假日期间对在沈外国专家开展暖心慰问,组织“外国专家看沈阳”等活动,推荐优秀外国专家申报各类评选表彰,增强外籍专家社会荣誉感、职业获得感、城市归属感,创造拴心留人、近悦远来的国际化环境。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