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晓慧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关注颠覆性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我市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建议》已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加快未来产业谋划布局
开展面向未来产业前沿和颠覆性技术调研工作,形成了我市未来产业参考目录和《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规划(讨论稿)》,《规划》以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布局为指引,结合沈阳市优势产业领域和发展基础,围绕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未来应用场景需求,谋划布局沈阳市未来产业,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按照“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科技产业化”两条发展主线,以“优中培精,做优做强引领型产业”“有中育优,培育壮大潜力型产业”“超前布局前瞻型产业”“战略谋划颠覆型产业”四大路径,重点培育未来制造、未来材料、未来信息、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六大领域未来产业。
二、加强颠覆性技术发现培育
开展2024年度未来技术征集入库工作,组织我市创新主体积极申报覆性技术、前沿技术和产业前瞻重大技术需求,从中发掘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产生重大突破,并能够带来产业升级换代或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技术。建立重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备案制度,组织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所、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等驻沈高校院所定期向市科技管理部门备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清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常态化跟踪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情况。实施省市攻关项目,支持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颠覆性技术创新。
三、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高起点建设辽宁实验室,支持辽宁材料实验室建立以错位布局、多学科融合、分阶段研发、全过程“下蛋”为核心的研发范式,组建6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支持辽河实验室与航空、集成电路装备等领域重点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政策,以“以奖代补”方式,对新获批的国家级平台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绩效评价结果优秀的科技创新平台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通过科技政策的积极引导,我市优势领域重点高校院所和企业创建各类创新平台积极性不断提升。目前,我市建成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52个,包括国家级76个、省级1000个、市级576个初步形成以辽宁实验室为龙头,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为支撑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四、丰富场景促进技术应用
围绕高端装备(含机器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集群,谋划建设磁悬浮应用产业基地、远景沈阳新能源产业基地、微纳技术及高端精密制造研发生产基地项目等场景项目,发布重点场景清单,加速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的落地应用。发挥平台作用,组织“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装备制造项目集中签约仪式”“东北元宇宙创新发展论坛”“首届全球PE沈阳论坛”“半导体装备制造产业链招商推介会”“‘数字沈阳 引领未来’数字产业合作对接会”“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开园对接会”等活动,精准推介技术成果,促进项目签约落地。
五、发挥股权投资基金作用
推动设立沈阳市天使投资基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对我市重点领域创新型初创期企业实施股权投资,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颠覆性技术的支持,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集群,持续关注原创性技术、硬核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转化。沈阳市天使投资基金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促进创新、容忍风险”原则,通过“直投+子基金”的业务模式,已完成5只子基金设立和2个项目直投,总规模超2.5亿元,吸引带动社会资本超1.5亿元,其中基金直投的沈阳微控成为辽宁省首家制造业独角兽企业。
六、实施精准有效的人才政策
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2024年版“兴沈英才计划”,突出产业发展,精准有效引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在对高精尖人才资助基础上,新增对无“国家帽子”人才支持政策,每年评选支持一批B类和C类人才,奖励标准与国家人才计划相应层次人才保持一致。新增对沈阳市驻沈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用人主体,采取单列指标、免评直享的方式,给予相应层次人才科研经费、奖励和首套购房补贴。同时,赋予驻沈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重点企业等重点单位人才自主认定权,目前已授权单位304家,加强用人主体层面的主动作为,着力提高人才资源配置效率。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