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建设沈阳中俄科技产业园发展中俄友好城市夯实对俄合作基础的建议》(0689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24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宁先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沈阳中俄科技产业园发展中俄友好城市夯实对俄合作基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指出,“沈阳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多年来对俄合作的积淀,与俄罗斯广泛开展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中俄合作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全面加强对俄合作正当其时。”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共建“一带一路”“中俄科技创新年”等重大机遇,协调整合我市对俄及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资源,拓展线上线下对俄科技合作渠道,鼓励和支持我市创新主体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在合作研发、联合攻关、共建平台、人才引进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一、支持开展对俄科技合作项目

多年来,我市利用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沈阳理工大学、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成大生物等单位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科研部门、高校和企业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实施了一批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项目,形成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解决了我市创新主体和部分行业面临的技术难题,缩短了研发周期,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科研人才。2022年,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乌科新材料等单位与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合作伙伴开展的合作项目获批省科技计划国际合作专项支持。

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支持我市创新主体结合自身技术需求,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外方先进技术成果和高水平人才。重点支持理工大学中俄科创基地建设“中俄技术转移中心”,针对我市重点行业技术瓶颈,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俄方先进适用技术,整合集聚全市对俄科研合作成果,调查分析企业技术需求,开展订单式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利用科技部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省科技计划国际科技合作专项,以及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专项等科技计划和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优秀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二、推动共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您建议“通过建设中俄科技产业园,更好地汇聚驻沈高校及企事业单位对俄合作合力,在专家引智、科技合作等方面更多更快地形成高质量合作成果,以科技创新提供产业发展新动能。”

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沈阳理工大学建立了“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面向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开展人才-项目-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带动我市创新主体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包括沈阳理工大学建设的中俄联合激光实验室、沈阳化工大学建设的中-俄-比无机化学联合实验室等。2022年,中科院金属所建设的中国-白俄罗斯塑性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和辽宁省农科院建设的中俄玉米育种联合实验室获批辽宁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此外,辽宁乌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中俄(沈阳)经贸合作产业园等一批俄罗斯、乌克兰及独联体国家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基地也逐步建立起来,为我市对俄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们将继续鼓励各类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支持平台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引进高端外国专家和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等,并争取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专项支持。重点推进国家级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完善科研和人才集聚功能,推进理工大学中俄科创基地建设中俄联合实验中心,汇聚整合中俄联合实验室等对俄合作科研平台,优化功能,升级技术,对引进的俄方先进技术成果开展研发、中试,为产业化奠定基础。

三、着力引进俄方高端专家及团队

多年来,我市利用国家、省、市外专渠道、国际合作基地渠道、海外华人以及中介组织等民间渠道引进大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高端科技人才及专家团队,协助我市创新主体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组织80余批超过200人次来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高层次专家来沈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俄罗斯专家卢瑟夫教授获2017年辽宁省政府“友谊奖”,俄罗斯专家佩尔留克教授获2019年沈阳市政府“玫瑰奖”。2019年,省科技厅支持举办了“2019年俄罗斯院士专家辽宁行”活动,推动5家“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我市。

为进一步深化外国专家引进工作,2022年市科技局完善并出台了市级高端外国专家资助政策,配合国家和省级各类引智专项,联合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引进俄、乌、德、日、韩等国专家60余人次,实施3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获得资助1000余万元。2019年至今,共支持理工大学、金峰刀具等单位引进俄罗斯专家30余人次。我们将持续支持针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引智工作,重点推进理工大学、化工大学等单位完善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引进俄罗斯科学院、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俄方科研机构的院士专家入站,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性建议,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同时带动高水平我市创新人才的培养。

四、加强对俄友好城市交流合作

您提出要加强中俄友好城市建设,在加强合作办学、文化交流的基础上,促进沈阳与俄罗斯城市间的交往,并以此为基础更好地促进双方在教育、科技和经贸等领域的合作,更好地助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我市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推进与俄罗斯的交流合作,双方高层往来不断,交往活跃,特别是与友城伊尔库茨克市、乌法市、新西伯利亚市在科技、文化、教育、体育等诸多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

2020年,我市与新西伯利亚市联合举办“城市技术-2020”国际论坛,围绕“人工智能”主题,举办了“现代条件下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等多个论坛,以及3D智能技术展览等活动,来自俄罗斯科学院、俄航天集团、Yandex公司、GLONASS技术合作伙伴等单位的多国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代表参加论坛。2021年,我市与新西伯利亚市成功举办了“沈阳—新西伯利亚国际交流事务级会议”视频会,两市分别就科技领域情况和相关合作意向进行深入交流交换,双方商定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互通有无,深挖合作潜能,深化务实合作,共同将两市在科技领域合作提升至崭新高度。

今年我市将继续推进沈阳与俄罗斯的友城交往,进一步拓展对俄交流。积极筹备与新西伯利亚市举办建立友好城市关系10周年相关庆祝活动,策划浑南科技城及相关企业与新西伯利亚市政府、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开展对接交流,拓展两市在科技、教育等多领域合作,进一步加深两市友好关系,助力沈阳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俄罗斯驻沈阳总领事馆的渠道优势,积极邀请俄罗斯文博展馆、演艺团体等访沈,举办各类人文领域交流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动城市互访、建立校际友好关系等合作项目。

五、全面打牢对俄合作基础

您在建议中指出要“全面打牢沈阳对俄合作基础,在中俄两国加速推进全面深度合作中抢得先机,获得更好发展机遇。”

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我市对俄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强双方在科技、教育、人文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我市对俄合作基础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1.对俄科技合作渠道日趋完善。目前我市创新主体已与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基辅国立大学、巴顿焊接研究所、白俄罗斯科学院等一批全球知名的重点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关系,并成为我市关键技术来源地、高端人才储备库、创新合作蓄水池。

2.对俄教育合作方兴未艾。沈阳化工大学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理工大学开展了联合办学,理工大学与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等著名高校合作开展2+2中俄联合培养项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与莫斯科航空学院、乌克兰苏梅国立大学等高校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等。这些双方高校优势学科专业的强强联合,不仅培养了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科研人才,也推动了国际产学研深度合作。

3.对俄人文交流日趋活跃。2019年,我市与俄罗斯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沈阳‘一带一路’俄罗斯工业技术展”,展出中俄优秀科技成果200余项,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2020年到2021年,为落实中俄两国政府关于“中俄科技创新年”的相关安排,我市组织实施了“沈阳中俄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2022年8月,俄罗斯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来沈参加“2022东北亚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

我市与俄罗斯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和往来,进一步夯实了双方全面合作的社会与民意基础,为我市对俄合作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我市将继续搭建各类对俄交流与合作平台,支持理工大学打造中俄国际科技交流中心,举办多种形式的对俄科技交流活动,推进创新主体有效对接俄方资源。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