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先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中俄科技创新合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对俄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显著
(一)对俄科技创新合作总体情况
俄罗斯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实力,与我市科技创新合作基础较好。多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友好城市、科技部科技外交官等官方渠道的作用,通过举办俄罗斯高新技术展、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以及各类专业项目对接洽谈、高端学术论坛等活动,推动相关单位与俄方科研院所、高校和高技术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技术交流,获得了从西方难以得到或需要用高昂代价才能买到的高新技术和设备,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缩短了研发周期,有的甚至填补我市科研和技术空白,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科院金属所、自动化所、生态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以及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高校,与俄罗斯的科研部门和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科技交流与项目合作。黎明公司、特变电工、铸造所等大型企业以及中科肥料、高精数控、立德集团、金锋刀具等科技中小型企业也与俄方在军工、电力、重型机械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联合实施了“风扇磨煤机合作开发”“燃气轮机定向凝固叶片氧化铝型芯制备及脱芯技术研究”“无机/有机改性颜料的研制与开发”等项目。
同时,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中俄产业园、沈阳海智工作站等一批对俄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招才引智平台相继成立,我市与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从引进技术、引进专家逐步拓展到合作研发、联合攻关、技术转移、产业合作。
(二)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情况
作为我市最早成立的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于2004年经科技部批准正式成立,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基地依托沈阳理工大学扎实有效地开展与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并整合国内外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智力资源和优良教育资源,有力带动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工作的开展。
1.完善渠道及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基地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等俄方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关系,与俄罗斯科学院合作先后建成了“高能束流实验室”、“激光技术实验室”、“高功率微波技术实验室”和“超音速风洞实验室”等4个中俄联合实验室,投入100万美元引进俄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精、尖设备,包括大功率离子注入设备、无损伤回旋加速器设备、高功率XeCI准分子激光器等。
2.大力引进俄方高端人才。近年来,基地组织80余批超过200人次来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高层次专家来沈开展科研合作,为我市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俄罗斯专家卢瑟夫教授获辽宁省政府颁发“辽宁友谊奖”,2019年俄罗斯专家佩尔留克教授获沈阳市政府颁发“沈阳玫瑰奖”,2019年,经省科技厅批准,“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理工大学中俄基地。
3.积极开展合作项目。通过开展对俄合作,一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相继顺利实施,近年来,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和激光等俄方优势技术领域,基地共承担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5项、国家重点研发课题1项、中俄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2项,科技部高端学术专家项目、省市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科研立项4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及编写专著近100篇,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0项。
4.服务企业推动成果转化。基地发挥对俄科技合作集散地的优势,举办学术报告会、交流会、项目推介会50余场,宣传和推介俄方先进技术和成果,并为多家企业及国防工业科研院所提供对俄技术合作及引智服务,促成一批对俄科技合作项目落地实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推动了我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我市对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情况
近年来,我市多次组织举办专题技术交流会或项目对接会,根据企业技术需求,邀请俄方专家来沈开展专业技术研讨或项目对接洽谈,逐步提高此类活动的针对性,取得了很好的对接效果。如:中俄新材料技术洽谈会、中俄激光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中俄光电子技术学术研讨会、俄罗斯新型建材及工艺推介会等,为相关单位人才和技术引进、项目合作搭建了平台。
2016年,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成功承办了科技部“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第九次年会”,进一步扩大了沈阳基地的影响力,并发挥了基地的辐射作用,带动我市及周边地区相关单位拓展了对俄科技创新合作。2017年,依托启迪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举办了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对接会,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院长樊明院士和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西连姆金院士等高水平专家参会,与辽宁能源集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所等单位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2018年,我局组织和平区科技局、启迪(沈阳)科技园等单位赴俄罗斯参加“工业技术—新西伯利亚2018展会”,并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等单位围绕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虚拟现实等领域技术引进及转移转化以及在沈共建俄罗斯院士工作站等项目进行了洽谈,取得了多项合作成果。2019年,我局与和平区政府共同举办了“沈阳‘一带一路’俄罗斯工业技术展”邀请俄罗斯科学院和部分高校、企业参展,展出中俄优秀科技成果200余项,项目涉及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并成立了中俄院士中心,进驻中俄院士6人,俄方科技项目100余项。
2020年,为落实中俄两国政府关于“中俄科技创新年”的相关安排,我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组织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区县市,联合对俄合作基础较好的高校、启迪三好街科技园、东北科技大市场、沈阳市高企协会等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沈阳中俄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采取线上对接、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组织开展了五项对俄科技交流和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我市对俄科技创新合作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拓宽对俄及独联体国家科技合作渠道
我市对俄科技合作起步较早,多年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科技中介等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俄科技合作渠道。我们利用科技部科技外交官、省政府友好省州、市政府友好城市等各种官方渠道,与俄方相关科技和外事等主管部门,及俄罗斯科学院等高层次科研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同时,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积极“走出去”,拓展民间科技合作渠道,通过引进专家、联合攻关、合作研发、共建实验室等形式,与俄方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1.加强官方渠道建设。为进一步拓宽对俄及周边国家的官方科技合作渠道,我们将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各区县,以及市商务局、外办等部门的协调和联动,对接国家、省关于“中俄科技创新年”有关方案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外交官、友好省市、驻外机构的作用,整合各方对俄科技合作资源,同时调研和梳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需求,以我为主,有针对性地开拓新的科技合作渠道,主动与俄方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接触,探索双方在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渠道,在IC装备、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加大补链、建链、延链、强链力度,形成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为我市对俄科技和产业合作搭建高层次平台。
2.鼓励和支持民间渠道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政策,鼓励和支持我市国际合作基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积极拓宽民间对俄科技合作渠道,组织我市创新主体“走出去”,围绕自身技术、人才需求,加强两国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相互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及定期交流机制。利用国家省市引智计划,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引进俄方高端专家开展技术攻关;鼓励和支持我市创新主体举办高水平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对俄科技交流活动,并争取财政经费支持;研究在市级科技计划中设立引进技术专项,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引进俄方重大技术,开展新产品研发。
3.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引智渠道。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专家资源丰富,水平普遍较高,涵盖领域广,而且对华合作非常友好,积极性高,多年来,我市利用国家省市外专渠道、国际合作基地渠道、海外华人以及中介组织等民间渠道引进大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高端科技人才及专家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研理念、成熟的技术,而且协助我市创新主体解决技术瓶颈,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近年来,我市利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引智专项,引进俄罗斯专家25人次,带动我市相关单位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为我市创新能力建设做出来突出贡献。
(二)支持多种类型的对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完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体系。2004年和2007年,我市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和“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等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面向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以及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开展人才-项目-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为鼓励和支持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多年来,我们支持平台争取各级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平台引进俄方高端专家和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承办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对俄科技交流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出访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开展项目对接洽谈,参加高新技术展会,推动平台对外合作渠道和科研功能日趋完善。
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我市创新主体建设了一批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中俄联合激光实验室、中俄联合材料表面技术实验室、中-俄-比无机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塑性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等一批中俄联合研发机构,启迪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中俄产业园、乌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基地逐步建立起来,为我市对俄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大力支持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为推动对俄科技合作平台迈上新台阶,更好地服务我市对俄科技合作总体战略,我们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对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辽宁省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和4个中俄联合实验室建设,发挥其合作研究示范和桥梁作用。鼓励和支持基地积极组织实施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引智项目等,并利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支持基地举办高层论坛、专项对接洽谈等多种形式的对俄科技交流活动;推动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与中俄产业园开展合作,在联合设立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开展俄方技术转移孵化等方面促成一批项目落地。
3.加大国际研发机构培育力度。全面梳理我市现有对俄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按照成熟度分不同梯度进行重点培育,对符合条件的研发机构,利用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政策给予支持;鼓励我市创新主体积极引进俄罗斯及周边国家高水平科研机构来沈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国际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开展对俄及周边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孵化、转移转化工作,推动俄方高水平技术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对符合条件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利用市级科技计划予以支持。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视与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