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外部合作共创的建议》(第0418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0年04月29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谭学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积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外部合作共创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出台规划,加强国内外优势资源互动

构建区域发展核心,加强沈阳市与国内外地区间的优势资源互动一直是我局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规划,以加强与外埠及国外地区的资源互动。

2018年,我局出台了《沈阳市未来产业培育和发展规划(2018-2035年)》,聚集国内外多方资源重点培育“3+2”未来产业生态体系,即未来生产、未来交通、未来健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两大赋能产业。确立了“到2025年,未来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到2030年,未来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35年,构建起较成熟的未来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

同年,我局还出台了《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及《关于<沈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政策解读》,旨在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方向,构建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到2030年,使沈阳市发展成为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一极。

2020年,我局出台了《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2020-2030年)》,旨在充分利用沈阳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同时聚集国内外其他地区人才和优势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把沈阳(浑南)科技城打造成为辽沈乃至东北的重要创新增长极。

二、建设浑南科技城,调动东北地区资源优势

我市高等院校、独立科研机构、中科院驻辽机构等科技创新资源丰富,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调动人才、创新平台、资金投入等多方位因素,围绕沈阳建设东北科技创新中心的总目标,以智能制造和材料科学为主攻方向,在未来十年内,大力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打造东北地区科技区域发展核心。

(一)突出重点,着力发展优势领域

一是专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材料科学等重点领域,以大科学设施为支撑,强化重大源头技术创新能力,将浑南科技城打造成为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的国家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材料科技创新中心。

二是结合辽宁振兴发展需求,整合省市区各级资源,统筹政产学研各方资源以及外埠资源,优先发展优质产业,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二)分阶段实施,逐步完成建设目标

第一步,到2022年,智能制造中心、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二期)建设启动,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组建完成,机器人未来城取得阶段性成果,科技城建设初具规模;第二步,到2025年,完成国科大机器人学院整体建设,完成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时序进度,力争布局建设“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等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城各项功能基本到位,实现辽宁实验室“从虚到实”目标;第三步,到2030年,高水平完成辽宁实验室建设任务,建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的全链条系统创新体系,科、创、产、融功能齐全,文、教、医、商环境优良,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高效配置,产学研深度融合,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多方协调,增强创新策源能力

一是建立省部和院地沟通协调机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等优势资源支持,在科技城核心区推进建设智能制造研究中心。设立市区专门管理机构,承担科技城的开发、建设、管理及项目审批、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工作。建立政府与企业、高校院所、相关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会商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制定落实等问题。

二是积极协调有关区县,以区县建设为主体,会同市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开展大科学装置的论证工作和土地、环境、条件等要素保障。依托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推进工业互联网网络与边缘计算科研基础装置,支撑5G时代的新型工业网络、边缘计算以及面向万物互联时代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研究。

三是进一步对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着力解决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高可靠智能控制、建模与仿真、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四)多措并举,加快科技资源聚集

为促进沈阳(浑南)科技城建设,我们将围绕科技城建设发展目标,积极导入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

1.积极引入国际研发总部

一方面依托良好的科研基础设施条件和科研院所人力资源,大力吸引微软、黑莓、超微(AMD)等一批跨国公司在科技城设立研发总部,促进高端研发资源的进一步集聚。另一方面依托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大力吸引德州仪器、英特尔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总部基地。

2. 精准引入优质科技资源

围绕辽宁实验室创新配套需求,积极联合中科院大连物理所、中科院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领域科研机构,争取在沈设立分支机构,增强面向智能制造方向的基础研究能力;围绕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设,导入辽宁省主导产业相关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增强创新主体支撑能力;围绕沈阳高新区及全市产业链发展需要,引进科技服务机构,强化成果转化服务支持。

3.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体制机制灵活、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服务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中科院、东北大学、中航发、东软等高校院所和企业,重点推动辽宁省工业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技术研发平台、辽宁省区块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沈阳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三、加强外埠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一)依托对口合作,加大外埠科技创新资源引进力度

今年一季度以来,我们与北京市科委就加快引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端资源进行了积极沟通。通过多方联络,目前北京著名新型研发机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有意与沈阳多家单位开展合作。如与沈阳华晨汽车集团共同开展智能制造车间建设、生产布局优化等合作;与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沈阳电力机械总厂有限公司合作,对其现有锻压、热处理、电控、铆焊和大型机加工以及整机制造工艺及流程进行人工智能再造;与沈阳机械公司火力发电站合作,对其水处理、核电站海水过滤及阴极保护系统设计进行人工智能设计优化。

下一步,我们一方面将积极向沈阳市科技企业宣传北京有关新型研发机构,另一方面加强与北京市科委、中关村重点科技园区等的沟通交流,促进双方开展交流、洽谈、对接、合作。

(二)面向全省加强合作,实现省内优势资源互补

引导和推动高校院所、企业间沟通,增强创新主体的优势互补能力;围绕辽宁实验室配套需求,实现与中科院大连物理所等省内优秀科研单位的资源共享;围绕全省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一批体制机制灵活、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服务能力强的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推动辽宁省工业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辽宁省区块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机构的建设。

(三)面向东北三省,加强区域科技资源互补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把东北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即“一带五基地”政策。

2020年是“一带五基地”政策实施的第二个阶段,下一步,我局将以此为契机,推动与东北地区主要高新区以及重点企业的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分工和互补协作。与东北地区高新区互建“飞地”创新中心的方式,寻找并引进急需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实现“逆向孵化”和“逆向创新”,形成跨区域跨行业的研发和服务网络。

(四)对接国家战略,粤港澳、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等地资源

积极抢抓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在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设立域外创新中心,加强与省内外创新资源的链接。引进知名院校在科技城布局建设技术转移合作办公室,加强高端人才引育,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我市优势企业与境外科研机构共建研究中心,支持科技城高新技术企业在境外设立各类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探索多样化的国际产业技术研发合作模式。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0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