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先圣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驻沈高校同俄罗斯及乌克兰加强科技合作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建议中指出,“辽宁毗邻俄罗斯,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多年来辽宁对俄、乌合作的积累,使得辽宁省高校与俄罗斯、乌克兰的科技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对此,我们非常赞同,也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我市对俄罗斯、乌克兰及独联体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非常好的合作基础,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科技中介等层面建立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合作关系。近年来,我们抓住“中俄科技创新年”的有利时机,协调整合我市对俄及周边国家的科技合作资源,拓展线上线下对俄科技合作渠道,鼓励和支持我市创新主体通过加强交流、引进专家、联合攻关、合作研发、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一、我市对俄、乌科技合作情况
(一)联合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多年来,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高校,以及中科院金属所、自动化所、应用生态所、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科研部门和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围绕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项目开展了一系列科技交流与项目合作,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缩短了研发周期,有的甚至填补我市科研和技术空白,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市利用市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沈阳理工大学、中科院金属所、金锋刀具等单位开展对俄合作项目十余项,开发出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包括:沈阳理工大学与俄罗斯科学院强流电子研究所联合开展的“用于超精细加工的KHz飞秒激光器泵浦源关键技术攻关”、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开展的“低成本绿色湿法炼铅技术研究”、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同俄罗斯乌法梅契尼科夫疫苗与血清科研所合作的“三菌疫苗合作开发”等项目。此外,黎明、沈飞、沈重、特变电工、铸造所、禾丰牧业等大型企业以及中科肥料、高精数控、立德集团等科技中小型企业也与俄方在军工、电力、重型机械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项目合作。
(二)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平台
2004年和2007年,我市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和“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等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面向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开展人才-项目-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2017年,我局出台了鼓励国际研发机构建设政策,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引进国外优质创新资源,在我市设立国际研发机构。此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国际合作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我市创新主体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其中包括:沈阳理工大学建设的中俄联合激光实验室、中俄联合材料表面技术实验室,沈阳化工大学建设的中-俄-比无机化学联合实验室,辽宁省农科院建设的中俄玉米育种联合实验室等一批中外联合研发机构。同时,启迪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辽宁乌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俄罗斯、乌克兰及独联体国家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基地也逐步建立起来,为我市对俄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鼓励和支持各类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我们支持平台争取各级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引进俄方高端专家和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承办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对俄科技交流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出访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开展项目对接洽谈,参加高新技术展会,推动平台对外合作渠道和科研功能日趋完善。
(三)积极引进高端外国专家
俄罗斯、乌克兰及周边国家人才资源丰富,水平高,领域广,而且对华普遍友好,合作积极性高。多年来,我市利用国家、省、市外专渠道、国际合作基地渠道、海外华人以及中介组织等民间渠道支持沈飞、黎明、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等单位引进大批俄罗斯、乌克兰及周边国家的高端科技人才及专家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研理念、成熟的技术,而且协助我市创新主体解决技术瓶颈,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2017年,依托启迪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举办了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对接会,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院长樊明院士和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西连姆金院士等高水平专家参会,与辽宁能源集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所等单位达成多项合作意向。同时,通过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组织80余批超过200人次来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高层次专家来沈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俄罗斯专家卢瑟夫教授获2017年辽宁省政府“友谊奖”,俄罗斯专家佩尔留克教授获2019年沈阳市政府“玫瑰奖”。2019年,经省科技厅批准,“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中俄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引智政策体系,2019年我局完善并出台了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各级各类引智专项,支持沈阳理工大学、金峰刀具等我市创新主体引进俄方专家,2019年以来,共支持引进俄罗斯专家30余人次,带动我市相关单位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为我市创新能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四)高校对俄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您在建议中指出,“辽宁省的许多高校多年来都保持着对俄乌的合作关系,合作模式多样,各具特色,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应“大力支持中俄、中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建设,助力培养区域经济发展亟需科技的人才。”我市作为高校集聚地,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支持驻沈高校发展建设,鼓励引导驻沈高校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我市已有6所高校在海外成立孔子学院9所,其中沈阳理工大学与托木斯克国立大学联合在俄创办孔子学院,大力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东北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以科技为主的孔子学院,成为对外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东北大学加强俄白乌地区合作交流,创新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工作机制,聘任外籍知名专家作为兼职合作导师,联合培养硕博生;沈阳理工大学与俄罗斯著名高校托木斯克理工大学共同建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俄联合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与莫斯科航空学院、乌克兰苏梅国立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茹可夫斯基航空航天大学在人才培养、联合办学、合作研发等方面开展了深度合作。中俄、中乌高校在优势学科专业开展强强联合,为我市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科研人才,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大学和企业间开展国际产学研深度合作。
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9〕19号)要求,2019年以来,我市每年筹集3亿元专项资金,累计投入6亿元,支持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辽宁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等17所在沈高校,围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开展“双一流”项目建设。其中,高校投入到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的经费达到1485.92万元。
二、支持对俄罗斯、乌克兰合作主要措施
(一)完善对俄及周边国家科技合作体系
对俄及周边国家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是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效能、优化创新生态、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外部力量。一方面,要用好用足俄罗斯科技创新资源。深化与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乌法等俄方友好城市的全面合作,拓展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乌拉尔分院、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托木斯克理工大学、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哈尔科夫国立大学、基辅国立大学、巴顿焊接研究所等重要高校院所的合作领域,使俄罗斯、乌克兰及周边国家真正成为我市关键技术来源地、高端人才储备库、创新合作蓄水池;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国家、省、市协同联动机制的作用。积极参与国家对俄科技创新总体战略,承接重要对接交流活动、承担重大科技合作项目;配合全省对俄科技创新整体安排,围绕辽宁实验室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专项等,做好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积极参与组织全市对俄、乌科技创新工作设计,立足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实际,紧盯俄罗斯、乌克兰科技创新前沿,通过多种形式,精心组织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对接俄罗斯、乌克兰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消化吸收再创新进程,进一步提升我市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水平。
(二)支持双方合作实施重大项目
您在建议中提到,“中俄、中乌高校以促进共同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参与‘揭榜挂帅’,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辽宁及沈阳产业品质升级和配套能力提升贡献高校智慧。”为此,我们将继续利用好国家、省、市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发挥自身渠道、人才及合作优势,结合我市重点产业技术需求,与俄罗斯、乌克兰及周边国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引进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引进外方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产业技术水平快速提升。支持双方联合承担科技部中-俄、中-乌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辽宁省“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项目,及以企业为主体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支持我市创新主体与俄、乌等国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承担市科技计划“揭榜挂帅”项目,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三)加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
您建议要“促进国际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推动并支持中俄、中乌大学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建设。”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国家级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提升对俄、乌及周边国家合作层次。发挥引进重要创新资源及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等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支持理工大学依托中俄基地在浑南科技城建设“中俄科创基地”,形成国际联合实验中心、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辽宁省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三中心一站”的对俄国际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平台,实现对俄合作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与深度融合,助力浑南科技城提升国际化水平;鼓励和支持高校、院所引进俄罗斯、乌克兰等国高端创新资源,在我市设立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对条件成熟的国际研发机构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建设国际技术转移平台,开展对俄及周边国家先进技术的引进、孵化、转移转化工作,推动俄方高水平技术成果在我市实现产业化,对符合条件的国际技术转移机构利用市级科技计划予以支持。重点推进沈阳理工大学、和平区政府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共建中俄光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沈阳理工大学与乌克兰扎波罗热国立技术大学在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框架下联合组建中乌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沈阳工业大学、省轻工院等与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合作在新材料领域建立联合研发机构。
(四)支持引进俄、乌等国高端外国专家
您还建议“大力扶持俄乌专家引智工作,促进中俄、中乌高校科技合作,助力教学科研相长,形成高校技术‘孵化器’效应。”的确,引进俄、乌及周边国家高水平专家一直是我市引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为我市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还将进一步发挥科技部科技外交官等渠道作用,围绕我市对俄、乌等国高端人才需求,协助我市创新主体引进外方专家团队。继续发挥国家和省级各类引智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创新引智方式,以合作项目为载体,探索建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机构等长期合作机制。结合人才新政4.0政策体系出台的契机,本着任务导向、结果导向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等政策细则,创新引智工作方式方法,破除原有刚性引才的局限性和不足,鼓励创新主体通过远程服务、非接触式合作等方式灵活开展国际科技交流。
通过大力扶持高校开展俄、乌专家引智工作,促进俄、乌专家与高校教师间的科技合作和学术交流,充分利用外方先进的创新理念、技术、经验及合作渠道,汲取外方先进研究成果,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限制,带动新兴学科发展,加速新产品研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速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进入新发展阶段。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