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凡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沈阳市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着力提升科学基础条件和创新能力,打造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面向原始创新和前沿技术研究的国家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有利于紧抓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以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高质量经济发展,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一、关于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2018年,我市围绕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双百工程”、加强协同创新等重点工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我市自主创新能力跃升到新高度。
一是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一年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国家眼基因库等一批“国字号”重要创新平台落地沈阳,市政府投资23.5亿元,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51个,为我市科技创新提升能级和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协同创新效能提升取得新进展。建立由41家高校院所参加的市长—高校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高校院所地方事务和历史遗留问题109项,累计支持高校院所项目186项。依托中科院沈阳分院,扩展至科学院系统,签订新一轮院地合作协议,推动共建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一年来支持项目研发经费达1.3亿元。
三是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取得新成效。滚动实施重大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1项,落实研发资金62.97亿元,吸引合作单位314个,集聚研发团队263个,参与科研人员达8288人,解决769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522项新产品、新工艺,申请专利1112件,授权专利491件,签订本地转化合同116份。全年,我市创新主体获批立项项目911个,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资金91401.39万元,同比增长4.6%。获得科技奖励10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91项。
二、关于促进科技与新兴产业融合,加速培育新动能
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科技与产业融合,引领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一是技术创新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新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培育了机器人、IC装备等特色优势显著、成长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同时,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创新产品,新松公司新一代协作机器人XCR20-1100、新一代复合机器人HCR20荣获工博会工业设计金奖。自主研发的“炫舞机器人”突破了户外复杂环境下的精确导航、移动控制等关键技术,在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完成了惊艳世界的“北京8分钟”表演。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海星6000”创造了我国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深潜纪录。沈阳通用机器人公司研制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肿瘤质子治疗机器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沈阳无距公司取得了民航局颁发的“云无忧”大数据监管牌照,是目前国内唯一管控一体无人机云系统。辽宁壮龙公司油动调速控制多旋翼无人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广泛运用于农林植保、物流运输、警用消防、遥感测绘、环保监测等领域。拓荆公司12英寸PECVD设备实现了我国在IC装备国产化方面的重大突破。中科仪公司干泵与系列真空阀门产品已在中芯国际、武汉新芯、长江存储等生产线推广应用,打破了国外产品垄断。
二是推动形成特色产业创新生态圈。沈阳机器人未来城、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学院开工建设,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挂牌,我市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圈基本形成。制定我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产业规划和实施促进IC装备产业发展意见等扶持政策,助推新动能新产业壮大。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实力位居全国第15位,机器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2%,数字医疗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1%,IC装备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3%,3D打印产业规模占全国市场份额7%。
三、关于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市科技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积极推进实施省市科技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方案,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建设,推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取得了积极成效。2018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252.04亿元,同比增长15.86%,技术交易额19.4亿元,同比增长26.8%,两项数据均居辽宁省首位,在副省级城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排名由第11位上升到第7位。
一是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的新平台。举办了我市历史上规模最大,产学研金介等多要素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会,面向133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征集技术创新需求,面向100家驻沈高新和院所征集科技创新成果,实现了1239项科技成果与1302项技术需求的交互对接,共达成547个项目的合作意向。同时定期举办专题成果转化对接活动,组织我市企业与院所高校对接会近20场。通过成果对接会的线上与线下结合、高校院所与企业互动、市区联动和第三方推动的方式,建立了精准长效的成果对接转化机制,促进了我市科技成果的本地转化。
二是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的新格局。落实国家、省科技成果转化法律法规,实施《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形成促进成果转化的政策、平台、人才、服务体系。推动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分配“三权”改革,探索形成的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成果转化改革经验,已在全省复制推广。2018年驻沈高校、科研院所完成科技成果本地转化755项,占其在辽宁省转化项目数的62.6%。
三是突显了成果转化应用示范的新效果。机器人未来城、东方机器人谷、东软健康医疗国际产业园、眼产业精准医疗小镇等承载成果转化的科技园区加快发展。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生态环保、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推广了数字化车间、秸秆炭化还田、大气污染源溯源预警、老年慢病管理系统、食品杀菌剂残留分析检测等一批先进、成熟、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促进了相关产业和社会领域发展。
四是加快了技术转移机构的新发展。新增远大智能制造、东软智慧医疗、法库通用航空等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研发机构从无到有,目前达到8家。积极推进50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发展,指导联盟成员间、联盟间共建共享,与北京市产业大联盟开展合作,推动机器人、现代生物兽药、工业设计联盟与清华大学、中关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加快建设东北科技大市场、中国技术交易所沈阳分中心等技术交易平台,重点支持中科院沈阳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41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由产业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等构成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四、关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完善企业科技创新制度
近两年,我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创新主体创新发展。
一是通过政策出台加大政府扶持力度。2017年6月,出台了《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8年6月印发了《沈阳市建设国家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实施方案》,8月制定了《沈阳市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规划》,11月发布了《沈阳市关于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的实施意见》,完成了科学、系统、具有鲜明沈阳特点的谋篇布局。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瞄准创新创业活力、协同创新组织、科技成果转化等短板问题,在《中共沈阳市委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东北亚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中推出30条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新政,制定《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实施方案》《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的实施意见》《沈阳市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沈阳市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实施方案》《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双培育”方案》《重大技术研发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双百工程”方案》《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和国际研发机构发展办法》等27个政策措施性意见、方案,完成了对科技创新各环节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形成了政策措施创新、方式方法创新的多重叠加,既加强面向中长期的规划引导,又实化立足近期的具体解决方案,在具体问题、关键环节的突破中加快创新步伐,实现了科技创新宏观统筹能力的提升,为沈阳加速形成科技创新新格局提供坚强保障和强大动力。
二是培育创新主体加速成长。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培育”计划,新增科技小巨人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企业236家和338家,双培育入库企业达107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2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达到1431家,瞪羚企业达到8家,科技企业群体形成梯队成长格局。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增势强劲,富创、拓荆、芯源等IC装备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东方钛业、盛纳机械、黎明国际动力等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倍增,美行科技在细分领域内占领全国60%市场份额,万合胶业首创智能机器人涂胶工艺占领全国市场。新增市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18家,总数达到124家,入驻创业企业(团队)近7200家(个),聚集创新创业人员73000人以上。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19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