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凡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汇聚中俄科技创新新动能建设沈阳对外开放新高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对俄科技合作起步较早,基础较好,多年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民间组织、科技中介等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对俄科技合作体系。近年来,我们抓住“中俄科技创新年”的有利时机,协调整合我市对俄科技合作资源,拓展线上线下对俄科技合作渠道,鼓励和支持我市创新主体通过加强交流、引进专家、联合攻关、合作研发、共建实验室等形式,汇聚中俄科技创新新动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一、举办多种形式的对俄科技交流活动
近年来,我局组织或支持我市创新主体举办了一系列对俄科技交流活动。2019年,我局与和平区政府共同举办了“沈阳‘一带一路’俄罗斯工业技术展”,邀请俄罗斯科学院和部分高校、企业参展,展出中俄优秀科技成果200余项,项目涉及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30余项。2020年,为落实中俄两国政府关于“中俄科技创新年”的相关安排,我局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利因素,组织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区县市,联合对俄合作基础较好的单位,共同组织实施了“沈阳中俄科技创新月”系列活动,采取线上对接、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组织开展了五项对俄科技交流和项目对接洽谈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今年以来,我局协同市外办、俄罗斯产业园、中俄基地、东北大学、中科院金属所等单位,先后举办了“沈阳-新西伯利亚国际交流事务级会议”、“对俄科技交流合作座谈会”等活动,进一步整合我市对俄科技合作资源,发挥各自在对俄合作渠道、项目信息、人才引进、科研设施、成果转化、投融资等方面的优势,协同推进我市对俄科技合作工作。
二、组织实施对俄科技合作项目
充分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利用国家、省、市各级国际合作专项创新资金支持对俄科技合作项目,带动了我市创新主体对俄合作积极性,与俄罗斯高校、科研院所和跨国企业开展了联合攻关、技术引进、委托设计等多种形式协同创新,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合作项目,获得了从西方难以得到或需要用高昂代价才能买到的高新技术和设备,有效解决了技术难题,缩短了研发周期,有的甚至填补我市科研和技术空白,对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双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利用市级专项资金支持沈阳理工大学、中科院金属所、金锋刀具等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对俄合作项目十余项,开发出一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包括:沈阳有色金属研究院与俄罗斯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合作开展的“低成本绿色湿法炼铅技术研究”、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俄罗斯乌法梅契尼科夫疫苗与血清科研所合作的“三菌疫苗合作开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与白俄罗斯科学院物理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复杂形状薄壁板件高能率冲击液压成形技术及应用研究”等项目。此外,沈重、特变电工、铸造所、禾丰牧业等大型企业以及中科肥料、高精数控、立德集团等科技中小型企业也与俄方在军工、电力、重型机械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项目合作。
三、搭建对俄科技合作平台
2004年和2007年,我市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和“东北亚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基地”等示范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面向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开展人才-项目-产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提升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的水平和层次。为鼓励和支持对俄科技合作平台建设,多年来,我们支持平台争取各级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平台引进俄方高端专家和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承办国家级和市级重大对俄科技交流活动,组织相关人员出访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开展项目对接洽谈,参加高新技术展会,推动平台对外合作渠道和科研功能日趋完善。
2017年,我局出台了鼓励国际研发机构建设政策,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引进国外优质创新资源,在我市设立国际研发机构。此项政策的出台以及国际合作基地的辐射效应,带动我市创新主体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中俄联合激光实验室、中俄联合材料表面技术实验室、中-俄-比无机化学联合实验室、中国-白俄罗斯塑性成形技术联合实验室、中俄玉米育种联合实验室等一批中俄联合研发机构,启迪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俄罗斯产业园、乌科新材料产业研究院等一批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技术转移和成果孵化基地逐步建立起来,为我市对俄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积极引进俄罗斯专家
俄罗斯及周边国家人才资源丰富,水平高,领域广,而且对华普遍友好,合作积极性高。多年来,我市利用国家省市外专渠道、国际合作基地渠道、海外华人以及中介组织等民间渠道引进大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的高端科技人才及专家团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科研理念、成熟的技术,而且协助我市创新主体解决技术瓶颈,攻克技术难题,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
2017年,依托启迪中俄技术转化创新基地举办了高层次人才项目洽谈对接会,邀请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院长樊明院士和托木斯克理工大学西连姆金院士等高水平专家参会,与辽宁能源集团、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所等单位达成多项合作意向。近年来,通过沈阳中俄科技合作基地组织80余批超过200人次来自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的高层次专家来沈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俄罗斯专家卢瑟夫教授获2017年辽宁省政府“友谊奖”,俄罗斯专家佩尔留克教授获2019年沈阳市政府“玫瑰奖”。2019年,经省科技厅批准,“俄罗斯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中俄基地。
为进一步完善引智政策体系,2019年我局完善并出台了高端外国专家年薪资助政策,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各级各类引智专项,支持我市创新主体引进俄方专家,2019年以来,共支持引进俄罗斯专家25人次,带动我市相关单位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为我市创新能力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加强对俄科技合作渠道建设
多年来,我们利用科技部科技外交官、省政府友好省州、市政府友好城市等各种官方渠道,与俄罗斯科学院、新西伯利亚市政府等俄方相关政府部门和高层次科研部门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为进一步拓宽对俄及周边国家的官方科技合作渠道,我们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各区县,以及市商务局、外办等部门的协调和联动,对接国家、省关于“中俄科技创新年”有关方案政策,充分发挥科技外交官、友好省市、驻外机构的作用,整合各方对俄科技合作资源,同时调研和梳理我市对俄科技合作需求,以我为主,有针对性地开拓新的科技合作渠道,主动与俄方相关科技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入接触,探索双方在优势产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数字化、服务化建设等方面的合作渠道,在IC装备、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加大补链、建链、延链、强链力度,形成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产业链,为我市对俄科技和产业合作搭建高层次平台。
感谢您对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视与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1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