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市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突出优势企业在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中主导作用的建议
培育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聚焦沈阳“高端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等10个重点产业集群,形成国家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为节点的“1+8”制造业创新网络。其中,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已拥有59项专利,孵化沈阳盛科、哈尔滨西恩科技等2家企业,实现17个技术成果在沈转化,3D机器人视觉系统在汽车焊接装配领域实现转化,并助省内机器人企业斩获上千万订单;超薄智能搬运机器人系统推动省内立体车库企业转化,通过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燃气轮机创新中心,在燃烧、热管理、强度可靠性等十大重点技术领域,与12家学研端联盟成员开展技术项目合作22项,与15家供应端联盟成员开展项目合作24项。高端医学影像装备创新中心,突破了多能谱高质量重建技术等一系列产业关键技术,形成了超快速能谱CT、3.0T双能磁共振等15款高端医学影像装备新产品。
推动沈阳化工大学联合宏远电磁线等26家企业组建省级校企合作委员会,沈阳化工大学立足学校优势特色科研方向,在资源化工与新材料、绿色精细化工、化工装备与自动化等领域加强校企协同,让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助力产业化发展。推动沈阳工业大学联合沈阳特变、沈阳远大、三一重装、沈鼓集团等24家企业组建的校企合作委员会。沈阳工业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机械工程领域、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作为建设主要方向,深化校企合作,共建科研机构,力争在校企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二、关于提高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源头的科技供给能力的建议
我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积极构建和推荐辽宁省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作为产学研融合的有效载体,可以推动企业创新生产模式,实现跨界合作,有效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提升我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服务管理水平,修订《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管理办法(暂行)》,细化创新联盟备案条件和绩效评价内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整合创新资源,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制定《沈阳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专项实施细则》,以联盟绩效评价为引领,以计划立项奖励补助为抓手,支持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健康发展,调动联盟协同创新积极性,每年对绩效评价优秀的联盟给予不超过20万元的奖励。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及管理,在《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指引》《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基础上,先后出台《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管理办法》《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实施细则》,并将细则纳入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配套实施细则。为贯彻落实乐成省长来沈专题调研科技创新工作时讲话精神,修订《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实施细则》,创新实施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政策,以国资入股形式支持沈阳工程学院大学科技园有限公司、沈阳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沈阳工大蓝金环保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四家中试基地。
三、关于完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推动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产研院通过探索“拨投结合”“专业研究所”“研发外置”等模式,不断释放科技成果转化潜能,累计转化落地科技成果57项,实现进口替代7项,填补国内空白技术21项;累计设立基金产品5支,拉动院外资金1亿元,总规模达6.16亿元;与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35家,布局加盟新型研发机构21家,与清华大学、东北大学、辽宁材料实验室等高校院所及其校友会签署合作协议11个,加入世界工业技术研究组织协会(WAITRO)并成为会员单位,多渠道提升产研院的高端创新资源导入、整合及应用能力。
加强双创载体建设。鼓励推动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提升服务能效,按照省科技厅要求,组织推荐我市省级及以上双创载体参加辽宁省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工作,其中东北大学东创空间、蓝金创客·环保技术专业众创空间等11家双创载体在省双创载体绩效评价中获得较好结果。开展市级及以上双创载体绩效评价工作,并完成相应评审工作,形成绩效评价结果,其中22家双创载体获得优秀、良好评价结果。鼓励推动双创载体提标升级,组织开展2024年市级双创载体备案申报工作,提高市级双创载体数量。
提升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能力。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引导支持力度。鼓励建立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支持现有技术转移机构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围绕一个或几个特定技术领域开展技术转移服务。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鼓励众创空间、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拓展技术转移功能。支持机构开展政策法规咨询、前沿技术研判、科技成果评价、市场调研分析、法律协议谈判、技术投融资等专业服务。促进技术转移机构提质增量,技术转移机构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对已备案技术转移机构上一年度绩效进行评价,评选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给予最高30万元奖励。目前全市累计备案技术转移机构67家。
四、关于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的组织保障与政策引导的建议
为了促进驻沈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沈阳市建立了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建立市政府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集聚全市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将沈阳(企业)创新需求转进去,成为高校院所的创新方向;将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出来,成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量。特别是在成立了由王新伟书记、吕志成市长担任主任,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共沈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后,专题设立了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把这个机制又提升到“产学研合作”的新层次上,组织区县政府、企业、金融、中介等更多要素参与进来。截至我市共召开沈阳市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7次,通过组织征集创新需求,协调解决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事务问题,为驻沈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召开沈阳市政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会议3次,聚焦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加速“创新沈阳”生态建设和品牌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我市优势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了《沈阳市工业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沈阳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行动方案》,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打造“5+3+7+5”的产业结构体系,分别是5个“老字号”: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3个“原字号”: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7个“新字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航空、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7个新动能产业;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特别是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食品、集成电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8条产业链,专门成立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高位高效推动落实。
五、关于协同科技、教育、人才,增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内生动力的建议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动辽宁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推动市属高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沈阳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推动沈阳市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锚定沈阳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发挥高等教育作用,统筹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社会服务能力,为沈阳新时代全面振兴提供高质量科技和产业人才支撑。
沈阳市现有实际办学行为的高等学校47所、中职学校67所,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教育局先后与宝马公司和新松公司签订职业教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重点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我局以“沈阳市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组建沈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在职教集团基础上,组建沈阳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联盟,由区域内职业院校、部分高等学校牵头,吸纳区域内各行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等参加,推进校企协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开发等有序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广泛开展集团办学,现有职教集团18个,涵盖企业近1000家,与宝马、海尔、贝卡尔特、德科斯米尔等公司共同开设订单班101个,学生数9363人。宝马公司在市属高校沈阳职业院校中每年订单培养1500名左右技术工人,成为产学研融合校企合作的典范。
六、关于促进各链条融通创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议
支持以企业为主导的协同攻关,创新攻关项目形成机制和组织形式,探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支持重点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联合攻关、揭榜挂帅等方式,牵头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已在高端装备(含机器人)、航空、IC装备和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19个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实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按照“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模式高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创新资源,支持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合作,累计实施“揭榜挂帅”攻关项目103项。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组织瞪羚独角兽企业与高校院所、头部企业等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大学科技园、联合实验室、创业吧等成果转化载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联盟、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联合体,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和产业化应用示范,放大协同创新乘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目前,全市由企业主导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46家,实质性产学研联盟325家,新型研发机构107家。由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牵头,联合35家高校院所、企业组建的“燃气轮机技术创新联合体”已展开实质性运营,先后攻克工业燃机氢燃烧、先进涂层等多项关键技术,初步形成了国产燃机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