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展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产业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相关建议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一、打造国际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赛道
1.加快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华为公司,建设沈阳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规划建设总面积12000平方米,依托昇腾全栈AI技术实现人工智能算力和算法全面国产化和自主可控。目前,沈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完成(二期)扩容建设,算力规模达到300P,并成功获批成为国家首批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人工智能算力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依托寒武纪公司建设沈阳智能计算中心,总投资1.55亿元。目前,已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算力规模达到100P,主要面对智能网联汽车提供算力支撑。依托百度公司建设沈阳智能计算中心,规划算力500P,总投资4.82亿,在打造国内首个算力、算法、开发平台一体化的新型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预计今年7月份一期建设完工并投入使用,算力规模达到208P。全市智能算力规模达到400P,位居东北地区首位。
2.加大企业培育力度。制定并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出台了《沈阳市提高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实施方案》,为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引育壮大新动能,营造科技型企业成长发展的良好生态,提供了政策遵循,强化了顶层设计。人工智能领域相关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数量突破700家,同比增长10%。核心产业领域企业数量共计148家,其中规上企业114家,包括智能芯片企业27家、智能语音企业10家、智能图像企业33家、智能器件企业78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60家,其中省级“专精特新”企业51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9家。沈阳雅译公司突破了多语言大模型的机器翻译技术,自主研发的智能语音平台支持语种数量达到454个,是世界上支持语种最多的机器翻译系统;中国科学院沈自所基于轻量化人工智能(Tiny AI)技术研发的无人机自适应巡检系统,在国网新疆奎屯电网自适应巡检示范区6个典型场景实现应用。相较于传统巡检,无人机自主巡检作业效率提升10倍以上。东软集团自主研发的研发多模态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与辅助诊断系统,构建覆盖846种常见病,96万医学术语的知识图谱,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数十家医疗科研及服务机构示范应用,形成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典型案例。
二、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重点产业。
1.优化创新平台体系。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领域创新平台数量达到101个(国家级11个、省级73个、市级17个),有效支撑产业创新发展。其中,依托东北大学建设的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完成重组,建立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理论与技术体系,突破了耗能设备智能运行反馈控制、高性能智能控制、难测关键工艺参数检测与故障诊断等一系列“卡脖子”技术,在钢铁、选矿、选煤、氧化铝和电熔镁等行业实现了应用示范,节能减碳等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建设的辽宁辽河实验室正式投入运行,与富创精密公司签署了2亿元科研合作项目合同,支撑企业构建以人工智能为决策大脑、通过工业互联网指挥全球布局工厂协同生产的精密制造领先方案,引领工业人工智能范式发展,推动企业形态和运营模式变革。
2.数字技术融合发展。一是智慧教育方面,推动智慧教育试点示范创建,市级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90个,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校)创建(培育)单位6个。升级“沈阳智慧教育平台”,提供电子期刊2000种、数字图书64万册,实现40余个应用软件一体建设全域使用,涵盖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学习、智慧阅读等服务。打造沈阳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共享公安户籍等10类政务数据,实现全市小学新生普查报名和小升初跨区在线登记。二是智慧医疗方面,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远程医疗覆盖率、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预约诊疗率均达到100%,远程医疗、预约诊疗便捷度大大提升。全市拥有23家互联网医院,“沈阳云医院(二期)”“辽宁省健康影像云”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丰富健康咨询、在线复诊、送药上门、“互联网+护理”等应用场景。实施“互联网+医疗健康”,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市属医疗机构间影像和个人诊疗信息共享和协同服务,累计上传门诊就诊记录4418万人次、健康档案466万份。三是智慧工业方面,举办三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初步建成紫光中德输配电工业互联网平台、麦克奥迪智慧能源平台、鸿宇科技工业云平台、格微软件生产要素平台等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10余个,华为云、紫光云、沈鼓云等助力“沈阳智造”全面升级。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开展的“面向智慧油田的工业物联网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突破无线通信测试、网络性能智能测试、智能压力变送器标定等技术,在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累计应用9.49万套,覆盖油水井26220口。
三、推动实体城市与数字城市融合发展
1.推动城市数字治理。一是建成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构建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四大板块17个领域的安全风险“一张图”,接入监测设备21万余套,整合基础地理信息图层69个、气象信息12类,实现监测—预警—研判—派单—督办—评估—通报等闭环管理,平台建设工作获得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专家组高度肯定。二是构建城市精细化管理“一网统管”沈阳模式,搭建监督指挥、行业管理、综合评价等10个系统,对全市共261万个部件和4784个路段进行实时监管,每月受理城管问题超10万件,处置率达96.7%,平台建设经验被住建部以工作简报的形式全国推广,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三是构建一体化智慧市场监管体系,上线运行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网格智慧监管、特种设备安全动态智能监管等功能,将17个市场监管业务全部纳入统一的移动监管App,“信用+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功能获得了2023年度国务院督查激励。
2.完善数据开放共享。一是开展数据资源专项治理。推动政务数据归集,中枢系统接入重要业务系统达284个、市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交换平台连接单位达457家,新增国家、省垂管系统数据回流5亿条,补全数据断链,累计归集数据信息117亿条,共享接口调用29亿次。制定数据中台数据治理开发规范,构建75个主题库数据模型,完成24亿条数据的标准化治理,加强敏感数据的审计、监控、脱敏,促进数据共享标准化、规范化。二是探索数据流通交易,组建沈阳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推进“1+N”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组织申报组建辽宁数据交易所;有序推动政务数据向社会开放,累计发布开放目录2011项,数据量约279万条。三是持续优化信用数据共享机制,归集信用信息27亿条,“双公示”信息及时性、合规性、完整性不断提升,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信用监测中排名第1,助力构建“信用+金融服务”“信用+监管”等创新应用场景。
四、强化招才引智培育产业人才队伍。在市级中青年科技人才项目中设立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对从事人工智能、语言模型等方向的人才给与支持。2023年依托该专项支持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等单位项目共计14项,拨付补助资金300万元。依托东北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重点院校,设立人工智能专业,聚焦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理论与方法、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理论与方法、智能决策方法理论与方法、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智能机器人与智能系统等人工智能理论,培养人工智能专业人才4000余人。依托沈阳市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实训平台,打通政-产-学-研-用链条,与辽沈地区14所高校签署全方位合作协议,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课题、开设课程、实习实训、人才就业推介等系列活动,覆盖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2000余人。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