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速未来产业布局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 的提案(第245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年04月24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王伟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速未来产业布局,培育更多新质生产力的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相关部门,深入研究相关建议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一、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重点支持一批未来产业技术。一是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布局,依托高等院校,在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基础物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深化前沿基础理论研究,重点解决未来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鼓励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在未来产业的战略性领域实现率先突破,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启旋和稳定后我国引领全球未来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强化储备。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现突破。沈阳农业大学等单位争取国自然基金项目立项  542 个,争取资金 25668 万元;东北大学等 9 家单位获 2023 年度国自然区域联合基金立项 14 个,获专项资金 3781 万元;争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全省领先。我市创新主体获 2023 年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 352 个,全省项目总数的 59%,获专项资金 2432 万元,占全省资金总数的 59%。市级自然科学基金专项进一步完善。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20 个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集聚高水平研发人员 223 名,预期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 41-54 项。新增目标导向类基础研究项目类别,围绕我市龙头企业在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提出的科学问题,拟立项支持项目 6 个。二是推动共性关键基础技术攻关。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面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建立未来集成电路装备等未来产业技术攻关清单,按照“筑底板、锻长板、补短板”的总体思路推进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元器件、基础工艺等自主可控,多举措并进抢占科技制高点。三是依托联合体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动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联合创新活动,以龙头企业为核心,联合联合体内配套中小企业共同推进、研发一批对全市未来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重点关键技术,加快成果产业化,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2023年,全市新备案 18 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累计备案联盟达到 105 家。组织推荐 45 家省级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50 家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未来产业发展呈现较好势头,2023年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实现产值96.1亿元,增速达到48.5%,集群企业数由去年年初的10家增加至目前的29家,其中规上企业达到16家。AI+制造方面,新松公司突破机器人视觉、环境感知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的中厚板智能焊接机器人系统成功应用于葛洲坝集团、深中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AI+工业互联网方面,中国科学院沈自研所开展的“面向智慧油田的工业物联网系统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突破无线通信测试、网络性能智能测试、智能压力变送器标定等技术,在辽河油田和大庆油田累计应用9.49万台,覆盖油水井26220口。AI+医疗方面,东软集团自主研发的研发多模态医疗人工智能平台与辅助诊断系统,构建覆盖846种常见病,96万医学术语的知识图谱,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等数十家医疗科研及服务机构示范应用,形成医学人工智能研究典型案例

二、争创国家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一是培育国家实验室,进一步聚焦我国重点领域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建设和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新获批建设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  9 个全国重点实验室,位居全省第一。对接国家实验室体系实现破冰。太行实验室在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一个基地落地我市并启动实质性筹备工作,成为东北地区首个由国家实验室批准筹建的基地,标志着我市在国家实验室体系中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布局大科学装置,联合科研院所、重点高校、新型研发机构全力推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东北大学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已完成九大系统、四大场景技术路线和加载系统工艺整理,形成了全过程认知感的动画脚本,攻克相关关键技术并申请发明专利 12 项,完成主体工程施工 51.8%,实现全年建设目标。未来工业互联网科研基础设施预研项目已纳入中国科学院打包项目,拟统一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纳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三是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围绕全市未来产业的研究和发展需求,加快谋划“顶天立地”的重大创新平台布局,持续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重点创新平台培育,集中力量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打造未来产业发展创新策源地,累计新增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 15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 76 个。高标准建设辽宁实验室。辽宁材料实验室已组建 6 个颠覆性技术研究所,引进专兼职人员 251 人,其中院士 6 人。已落实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 项。辽宁辽河实验室已完成31个储备项目选题论证工作,目前,6个项目已正式启动实施。

三、建立未来产业创新全链条一体化孵化体系。一是打造未来产业孵化平台,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建设以未来产业为特色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星创天地等各级各类众创空间,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相关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创业发展期到快速成长阶段的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综合化服务,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产业链培育模式,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重要载体。全市各级各类双创载体总数达到 262 家。二是加强金融政策扶持。完成了沈阳市盛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基金的设立,首笔 5000 万元资金已到位,建设了基金投资项目后备库。推进沈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建设,起草形成了《沈阳市科技创新种子基金管理办法》。举办“盛菁汇”常态化路演 25 场,103 个企业参与。全年各类路演平台完成路演、对接、大赛等活动超 400 场,参与企业(项目)超 1000 个。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