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科学技术局2023年工作总结 及2024年工作安排
发布日期:2024年06月17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一、关于2023年工作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市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以及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依托市委科创委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会同各部门、各地区统筹抓好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工作,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全市科技创新工作聚焦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科技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为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我市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提升2个位次,位居全国第18名;新获批建设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5个,位居全省第一;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1万家、同比增长42.5%,继续保持东北第一;全市登记技术合同超过1.2万项,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50.3%,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636.2亿元、同比增长41.4%,继续保持东北第一;134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总数的49.6%,继续领跑全省;新增5名两院院士,获评数量位列全国第三、东北第一;新动能加快集聚,三年新突破首战告捷

1.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市科技局认真履行市委科创委办公室职责,定期组织召开市委科创委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全市重点产业链“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端人才“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一服务”工作机制、“科创楼宇、科创街区、科创园区”建设、企业创新联合体、基础研究、创新型城市等“创新沈阳”重点任务。

一年来,市科技局党组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和思想建设,围绕主题开展理论学习20次,专题研讨5次,领导班子成员和15名党支部书记讲专题党课,在全市第一批主题教育评估中,市科技局获评“好”等次。

全局同志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叫响‘党派我来的’”等活动,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带头到基层调研,分析总结、转化应用正反两方面案例的经验教训,召开科技创新系列座谈会10余场,科技创新“首席服务官”协调解决基层创新问题100多个,充分调动全市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着力抓好意识形态、科技保密和安全、科技伦理、科研诚信、两个体系、警示教育等工作,强化政治机关建设,为推进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和“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专项行动筑牢政治根基,以党建领航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2.“创新沈阳空间构建崭新格局。全市“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格局加速形成,按照科创组团空间规划布局,有序启动科创楼宇、科创街区、科创园区建设。筹建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45家大学科技园。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法库县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3.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量质齐升。辽宁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全面交付使用辽宁辽河实验室组织实施10项自主科研攻关项目;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成功挂牌,成为太行实验室在全国布局建设的第一个基地;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主体工程施工建设已完成进度51.8%。新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企业技术中心5个,完成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认定(备案)工作,新增145个市级平台。全市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76个,各级各类创新平台共计1652

4.“卡脖子”技术攻坚取得重大突破。探索实施关键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围绕航空、集成电路和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通过自主研发、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147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攻克“真空干泵节能技术”“光刻涂胶显影工艺”等178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自主研发的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实现产业化应用,“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等创新成果实现了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的重大突破。同时,全年争取上级各类科技政策9项、项目2040项、资金12.6亿元(国家6.9亿元、省级5.7亿元),争取资金同比增长4%

5.科技型企业规模持续发展壮大。推动双创载体提标升级,智优沃数字产业孵化器、V-Park青年科创载体等20家众创空间、孵化器获批省级双创载体,占全省47.6%,位列全省第一,全市各级各类双创载体总数达到262家。引进21家外阜高新技术企业,十月稻田公司获评全省首家独角兽企业并成功上市,微控新能源公司获评第二家独角兽企业(全省仅此两家)。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1911家,其中,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4804家,高新技术企业5052家,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2055家。

6.科技创新成果加速在沈转化。面向驻沈重点高校院所发布科技成果1000余项。建立技术合同登记奖励资金“免申即享”服务模式。遴选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开展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试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达到46家。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年落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5个,引进集聚各类创新团队88个,新增基金产品4支,链接全球性、全国性、区域性创新资源载体超100家,实现优质项目策源储备超过300个。

7.创新人才引领创新发展优势。实施《沈阳市推进“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一服务”专班方案》,推动冯夏庭、王向明等院士人才资源赋能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市获批全省科技人才分类评价唯一试点城市,推动沈阳医学院、沈阳环科院、东软集团3家试点单位开展改革工作。实施“带土移植”引育工程,完成落地项目35项,沈阳工业大学获批国家创新引智基地。培育技术经纪人116名,全市技术经纪人累计超过千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问题和不足:一是面对激烈的区域科技创新竞争,我的优势还不够巩固,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尚未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科教资源优势还没有充分转化为振兴发展的胜势,可转化的优质科技成果项目数量不足,科研人员自带科技成果创新创业积极性不高,科技成果转化市场需求不足,社会金融资本支撑能力不强,项目落地难、转化难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企业创新活力不足,科技型企业规模数量尽管在东北领先,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杭州、武汉、广州、成都等超过1万家),依然存在较大差距。高新技术企业总体质量不高,2000万元规模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31%,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数量仅为669家。四是科技园区的带动作用暂未形成,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等核心板块尚处于建设起步阶段,围绕全市科创空间建设的科创街区、科创园区处于谋划阶段,区域引领、示范和溢出的效应还未显现。

二、关于2024年工作安排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依托市委科创委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会同各部门、各地区全力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上攻坚突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锚定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实施“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壮大科技服务业主体”三项重大工程,坚持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生态、创新人才一体推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争当全省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的“排头兵”。

我们提出了科技创新核心指标2024年的增长预期: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2.5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90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亿元,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保持在50%以上;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70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85家;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以上;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160亿元;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实现晋位升级。

1.构建高水平创新空间格局以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为重点,强化“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创新空间格局建设。一是实施科创组团提质增效行动市区联动高水平打造5个典型科创街区和5个典型科创园区,依托重点高校院所建设100家大学科技园、创业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基地等成果转化承接载体。二是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支持集群企业建设创新联合体、创新平台、公共服务平台、成果中试基地、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推动两个产业集群产值增速达到10%以上。

2.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一是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以国家实验室为目标,推动辽宁实验室、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建设。支持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重组。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在空白领域布局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2024年,争取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85个。二是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与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院所等重点科研单位开展“城校”“城院”“城所”合作,围绕10个重点产业集群布局新型研发机构,全市新型研发机构数量达到115个。

3.营造高品质创新生态环境一是提升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开展科技领军企业认定。建立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等企业培育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900家。二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发布高校科研院所待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以上。推进重点产业集群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等载体开展高校院所结对子服务。三是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组织实施科技服务业骨干企业培优计划,加快推进龙头骨干企业主辅分离,建立规上入统企业“50强”储备库、准规上企业“50强”培育库,推进科技服务业增速达标。四是加大科技金融服务依托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二期)建设全年服务科技型企业融资500家以上,融资额超过15亿元。是加强科技交流合作。建市级国际合作基地(平台)争取国家省级科技合作项目立项支持5项以上。对接推荐北京科技合作项目不少于20项,推动中船集团船舶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沈阳中心建设。深化沈阳都市圈协同创新,新增10家科技服务机构入驻科技条件平台。

4.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建立“带土移植”项目库,引育“带土移植”人才团队项目30项。二是强化人才培育。围绕我市10个重点产业集群,分类实施中青年科技人才专项。重点培育支持100名40岁以下优秀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争取获批国家高层次人才20人以上。三是全面用好人才。推进沈阳医学院、东软集团、沈阳环境科学院三家试点单位开展分类评价启动实施院士“五个一”项目建设10个,实施高端外国专家资助项目20项以上。

5.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一是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深入实施“325”项目组织模式,面向全市重点产业集群凝练技术需求,形成“卡脖子”技术攻关清单,组织实施省市“卡脖子”技术攻关专项。二是协同创新攻克产业共性技术问题。探索设立创新联合体攻关专项或未来产业技术攻关专项,鼓励头部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推动沈鼓集团、燃机公司等重点企业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累计攻克产业关键技术200项。

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强政治机关建设,强化思想理论武装,筑牢网络安全防线,坚定党对科技创新领域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高素质的科技干部队伍,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安全生产责任,把科技支撑平安沈阳建设纳入科技计划重点支持方向,保障全市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依托市委科创委的组织体系,坚持“四个面向”,聚焦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引领全市科技系统同志明责于心、担责于肩、履责于行,统筹抓好创新空间、创新平台、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工作,立足“国家所需、振兴所系、沈阳所能、未来所向”,着力突破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卡脖子”问题,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全力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上攻坚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