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要闻 > 科技动态
沈阳亨通:从“制造”到“智造”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 推动光缆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3日    来源: 沈阳发布   

8月8日,沈阳亨通光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亨通)染色车间内,当值工人薛伟正在点击设备操作页面、安放收线盘。收线盘上缠绕着色后的光纤,将进入下一道工序。着色是沈阳亨通生产各种通信用光缆的第一道程序,光纤将按照技术要求,着色成12种颜色。

沈阳亨通2001年建厂,2002年第一盘光缆下线,当时年产能60万芯公里(光缆纤芯长度计量单位)。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自动化技术在生产线中的不断应用,沈阳亨通产能不断提升,2024年产能较2002年翻了十几倍,是东北地区光纤光缆龙头企业,产品覆盖东北三省及山东、天津等地。“沈阳亨通成立至今稳步发展,区域市场内产品占有率稳居第一。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提升11%,利润总额同比提升200%以上。”沈阳亨通技术总监赵现伟说。

套塑车间内,生产线上各个设备同时运转,一根根不同颜色的光纤被套塑在一根套管内,再经过水冷成为一根成缆元件。一根套管内能包含多少根光纤,是光缆传输容量的核心指标,被称为芯密度。赵现伟介绍,沈阳亨通承担了辽宁省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开展小外径高密度套管技术攻关,实现芯密度倍数级提升。这项技术为沈阳亨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站稳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高纤密度低摩擦易识别气吹微缆制造关键技术与应用”是沈阳亨通攻克的又一项关键核心技术,荣获2022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赵现伟说:“在城域网和接入网等领域铺设光缆时,使用气吹铺设工艺,具有施工灵活方便、综合成本低、建设周期快等优点。同时气吹微缆也要求光缆具备芯密度高、质量轻的特性,与我们研发生产的高芯密度光缆可谓是相辅相成。”

来到成缆车间,这里是光缆生产的第三道工序。9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日产缆芯2.2万芯公里以上。生产线上,一台6米多长的SZ绞笼机“貌不惊人”。沈阳亨通产品工程师王梓旭介绍,成缆元件经过SZ绞笼机,采取SZ绞合工艺成为缆芯。“这种绞合方式最为成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加工各种规格缆芯。”在成缆车间,并没有看到很多工人忙碌穿梭的景象。王梓旭介绍,企业不断进行数智化升级改造,持续提升企业“智造”水平。改造前每条生产线需要2名工人,改造后1名工人可负责两条生产线。沈阳亨通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建成了省级绿色工厂、省数字化车间,打造了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和1个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拥有东北地区唯一的光纤光缆检测实验室和光通信产品检测中心。

护套车间内,10条生产线全速运转着。生产线配置了喷涂设备、米重设备、自动收排线设备等典型智能化设备,单日产能处于同行业领先水平。沈阳亨通采取研发模块制,其中制造研发中心下设制造、质量、设备、研发等模块。研发模块集聚了光通信、材料、机械、软件等专业人才,针对产业前沿科技、客户痛点进行技术攻关。目前拥有研发人员44人,占比近30%,近年来研发投入在千万元。“研发团队中,‘90后’是主力,我刚刚步入不惑之年,在团队中已是年龄大的了。”赵现伟笑着说。

沈阳亨通走过了一条从制造型企业、制造研发型企业到研发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目前正奔着研发型企业迈进。赵现伟介绍,沈阳亨通创建辽宁省光纤通信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聚焦光纤光缆核心技术开展攻关和产业化,与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汇聚更多创新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路径,推进光纤光缆技术、产品迭代和产业升级。

赵现伟表示,沈阳亨通解决了光纤光缆研发和生产制造关键环节、产品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以往光通信传输能力弱的劣势得以彻底改变。发展任重道远,创新永无止境。目前,沈阳亨通瞄准光纤光缆突破性、颠覆性技术,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空芯光纤应用端的检测研究,参与应用条件达300℃的新一代油井用高温光缆的防护技术研发,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强大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