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沈阳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制度创新增强动力,通过改革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科技改革创新的大潮生生不息、滚滚向前。
一、资源配置改革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变公司)分别在2017年和2019年承接了2项沈阳市重大研发和成果转化“双百工程”项目。“500kV超导限流器研制”和“超高压柔性直流换流变压器关键技术研究”为新产品的挂网应用,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2021年,沈变公司又在沈阳市首批“揭榜挂帅”项目中,发榜“大型变压器智能感知检测系统关键技术攻关”,并与沈阳工程学院携手,开展联合技术攻关。
沈变公司企业管理部部长彭娜深有感触:“我们是沈阳市持续实施科技资源配置改革的受益者。无论是‘双百工程’还是‘揭榜挂帅’都是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之举,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同时,企业因此拓展了技术合作伙伴群,科研团队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意识。我们也将在企业内部复制这种‘揭榜挂帅’的方式,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沈阳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科技资源配置改革上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沈阳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科技资源配置改革,核心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以产定研、以研促产模式的深度应用,大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双百工程”聚焦“研发、转化”联动,对战略性科研项目实行全周期、跨周期竞争性立项滚动支持和过程跟踪管理。3年内累计实现成果转化收入12亿元,新增产值343亿元。“揭榜挂帅”突破创新主体协同壁垒,探索建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组织体系、资源配置体系、配套政策体系。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吸引了全国281家高校院所和企业,58个揭榜项目签订技术研发合同额2.97亿元。2022年第一批征集攻关需求163项,确定43项榜单张榜发布。“谁被卡谁出题、谁能干谁来干”,产业链创新供给能力逐渐走强。
二、“三权”制度改革
完善分配机制,加速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近年来,沈阳持续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三权”改革,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致力于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东北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共享激励”、沈阳工业大学“5%黄金股”以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技术股+现金股”等改革经验层出不穷。呈现出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创新创业、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断攀升的可喜景象。
沈阳化工大学在“三权”及“赋权”改革上先行先试。2018年,该校创新“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模式,通过瞄准企业技术需求定向研发、瞄准市场产品需求定向转化、瞄准企业生产实际定向服务。2019年,“三定向”新模式入选国务院第二批面向全国推广的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2020年入选科技部科技体制改革案例库典型案例。沈阳化工大学副校长笪可宁介绍,学校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式和定价金额不做过多限制,并将转化受益的90%奖励给科研人员。“化工过程强化与静态混合技术”等多项成果在沈阳定向转化。2021年,该校发布可赋权成果清单,完成38项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全年签订各类横向合同130余项,合同金额突破1亿元。“三定向”模式已在全国复制推广,12个省市和多所高校已出台相关实施方案,沈阳化工大学成立全国高校“三定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联盟的倡议书得到39所高校的积极响应。
三、产业协同改革
建设利益共同体,打造协同创新新模式。沈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技术共享、成果共有、设备共用、产品配套、风险共担协同创新联合体,加速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共融、协同创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建设方兴未艾,在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改革上不断探索新路径。
目前,全市已在重点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实质性产学研联盟259个。其中,由19家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和高校院所发起成立的沈阳市IC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颇具代表性。12家企业、4家科研院所和3家高等院校覆盖IC装备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不同技术和产品,不但分工明确,而且在技术和产品上相互配套,在真空系统技术、半导体薄膜设备技术等五大领域填补了国内空白,综合开发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产业链企业承担国家重大专项18项,获国拨资金8.52亿元。单片湿法刻蚀、12吋PECVD等IC装备及零部件技术和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实现进口替代。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拓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中国科学院沈阳科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唯一批量应用干式真空泵制造企业。2021年,IC装备产业实现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39%。2020年,沈阳市集中科技骨干力量打造前沿技术产业链股份制联盟入选国务院第三批面向全国推广的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沈阳科仪技术管理部副部长高辉认为,联盟发挥了“1+1>2”的作用。面向重大新兴战略产业,为打通商业化成熟产业链技术难关,由政府推动领域内科技创新主体强强联合,以股权为纽带,建立股份制的战略技术攻关联盟,构筑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和利益共同体,是助力产业快速腾飞的十分很重要的抓手。
四、“放管服”改革
升级服务模式,营造诚信活力科研生态。2020年6月,沈阳在省内首家推出科技研发专项项目管理和经费使用改革举措,“包干制”作为沈阳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从此深入人心。
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科教处处长于国宁看来,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是一次重大的创新改革,具有简化预算编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加快项目经费拨付进度、创新财政科研经费支持方式、改进科研经费监管方式等特点。“医院获得沈阳市公共卫生研发专项常见多发病医疗技术提升类项目‘包干制’支持的两个项目,令其他临床科研人员艳羡不已。大家都感觉,‘包干制’真正打通了以往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审批、执行、验收流程中的堵点、痛点,让科研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做好科研工作。”
在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上,沈阳市科技局改革财政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科研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严格将科技项目现场监督检查比例控制在10%以内;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度和无纸化监管;在全省率先试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将应用落实从公共卫生研发领域扩展至市自然基金、中青年科技创人才、农村科技特派团等专项。同时,沈阳加强科研诚信监管,实行科研诚信主体“四级”分类评价监管,在全省率先推行“两审一承诺”制度。在7所市属高校院所开展科研诚信、科技伦理和“三评”改革试点创建与绩效评估,推动科研诚信建设进高校院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