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提案》(第125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关于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概述了我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的基础和现状,发现了规模支撑不够、原始创新不足、产业集群分散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新产品龙头带动、整合创新要素、高水平人力支撑等方面建议,层次清晰、切中要点,为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有效的建议措施。

一、加强技术供给,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鼓励开展基础研究。聚焦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引导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单位,强化目标导向和需求牵引的发掘凝练,支持“多孔甲壳质纳米纤维干细胞支架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机制研究”等市级基础研究项目,积极争取“乳腺癌转移器官倾向性调控机制及靶点研究”等国自然项目,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供给。开展临床医学技术研究,2020年以来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开展课题研究50余项。创新性开展联合项目申报,与驻沈19家医疗机构协商并达成一致,实施联合项目,促进临床医疗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提升。

二是鼓励产业集群数字化发展。为加快“数字沈阳建设”,出台了《沈阳市完善数据要素机制 发挥数据要素作用行动计划(2024-2025年)》,面向工业制造等12个领域,细分出124个创新应用场景,分别编制“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通过数据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培育基于数据要素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加快多元数据融合,以数据规模扩张和数据类型丰富,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在生物医药领域,依托中国医科大学建设辽宁省神经疾病大数据重点实验室,依托荣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辽宁省卫生大数据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沈阳药科大学建设辽宁省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依托沈阳东软熙康医疗系统有限公司建设辽宁省医疗健康大数据工程研究中心。

三是统筹规划产业发展布局。按照《沈阳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规划》,我市将构建“一核两翼多组团”空间发展格局,即依托浑南科技城建设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承载区;以铁西、浑南为两翼,铁西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展抗体、重组蛋白、高端化学制剂等领域,浑南高新技术开发区集中发展疫苗、眼药、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领域;沈北新区建设综合性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大东区建设前沿生物技术和高端医疗器械孵化转化产业集聚区,新民市建设中药现代化创新智造产业集聚区。南塔区域将依托沈阳药科大学优势学科建设大学科技园,围绕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及其专业技术服务领域及产业,吸纳大型药企研发中心、生物医药研发机构、CRO、CDMO和CSO等新型业态企业入驻,形成全过程的生物医药研发产业链条。

二、鼓励新品研发,提高产品竞争能力

一是推动企业扩大产品规模。依托东北制药、兴齐眼药、成大生物、三生制药等重点企业建设了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药物研发平台,如:东北制药、兴齐眼药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成大生物、三生制药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依托三生制药建设重组蛋白药物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兴齐眼药建设辽宁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程研究中心。通过科技赋能,东北制药维格列汀片(糖尿病)、达泊西汀片(男性早泄)、注射用阿奇霉素(细菌感染)和化学原料药非那西丁(解热镇痛)4个新产品获批生产,三生制药单项冠军产品特比澳拓展适应证,兴齐眼药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空白。

二是加强企业项目评价支持。加强企业梯度培育,鼓励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单项冠军等建设,对新进入统计部门调查单位库的规上工业企业给予奖励。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对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奖励。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当年结清单笔流动资金贷款给予最多12个月贴息,贴息标准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50%计算,单个企业贴息最高50万元。对新认定、整体引进、重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创新券奖励。对各级各类科技平台和成果转化服务载体开展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奖励。

三是加快专业产业园区建设。按照以释放头部企业订单为牵引、打造“整零协同”共同体的思路,围绕头部企业推进东软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德生生物制药产业园等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聚焦产业链各环节,统筹优质产业项目布局。北方药谷德生生物医药产业园是三生集团投资建设的以生物制药产业化和商品化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标杆科技产业园区,带动包括药品开发、产业化,以及配套的原辅材料、耗材、工艺装备在内的全生态生物医药园区发展,促进世界生物制药行业创新技术和成果落户沈阳。东软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持续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入驻发展,入驻产业链配套企业超60家,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三、健全服务体系,加强成果转化能力

一是建设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制定《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管理办法(试行)》《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实施细则》等文件,加快建设技术开发能力强、中试熟化服务水平高的中试基地,建立领域全覆盖、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活、中试成效好的中试服务网络体系。目前,全市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60余家,其中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领域11家,依托沈阳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辽宁沈阳先进医疗器械中试基地和依托辽宁医学诊疗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建设的细胞新技术应用转化中试基地获批省级中试基地。创新性实施中试基地“奖补”变“股权”政策,以国资入股形式支持沈阳国科光明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辽宁沈阳先进医疗器械中试基地建设。

二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协会—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发挥技术转移协会作用,壮大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全市技术经理人累计超千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开展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全市科技评估师超过200人。开展技术经理人“服务之星”评选活动,每年根据技术经纪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参与成果撮合对接活动、促进技术合同签订等情况综合评价,激励技术经理人提供专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备案技术转移机构77家,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4家。全市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实现了高校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的全覆盖培养,能够为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专业技术转移人才保障。

三是组织科技成果撮合对接。通过组织企业参展、举办高端论坛等多种形式,积极推动央地对接、京沈合作、技术交流等,为集群发展引入新动能。组织企业参加辽洽会、沈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药交会等产需对接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举办沈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形成专业化配套服务和庞大的专业买家信息数据库,不断推动东北医疗卫生健康产业的发展。成功举办沈阳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大会暨招商推介会,组织沈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医院高质量发展论坛、沈阳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招商推介会、医药企业人才招聘会等专题活动,搭建企业、高校院所间的资源对接、交流合作平台,为沈阳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

四、建设研发平台,强化人才引育能力

一是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制定出台《沈阳市大学科技园管理办法》《沈阳市大学科技园专项实施细则》等政策文件,按照“体现大学属性和优势、提升科技含量、服务地方需求”原则,依托高校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结合我市各地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以“一校一园”“一校多园”“多校一园”等多种模式,以大学科技园、大学创新港、环大学成果转化带、大学城协同创新聚集区等多种形式,打造学科特色鲜明、技术优势明显、创新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的高水平校地实质性合作载体。目前全市建设中国医科大学科技园、沈阳药科大学科技园、沈阳医学院大学科技园等6家生物医药领域大学科技园,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社会产业需求深度融合。

二是引育生物医药产业人才。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连续荣获“非凡引才贡献奖”和“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称号。精心打造“博士沈阳行”活动,成功引进博士855名。面向我市十大重点产业集群,包括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链重点企业,编制发布《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支持引导企业提高人才引育精度。创新实施“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校企联合培养高校学生近1500名。推动德生生物等9家单位实现人才自主认定,东软医疗等17家单位22人认定为我市人才、4人为高层次人才。向全市86家机构228个职业(工种)开放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权,在教育、卫生系统下放自主招聘权,用人单位在面试环节拥有主导权,实现用人自主。通过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窗口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

三是培养生物医药专业人才。依托沈阳医学院等高等院校,注重“双师型”及“行业导师”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聘任。首先,积极与辽宁药联制药有限公司等省内生物医药优势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本科生专业实践环节实行双导师聘任制(一人为校内导师、一人为行业导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其次,选聘沈阳化工研究院、沈阳食品药品检验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人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不仅开设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工程、制药工艺与技术、生物医用材料研发与表征等十余门贴合企业需求的工程专业课程,同时安排学生进入生物医药企业、临床医院进行一年期的联合培养与实践,从而培养具有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过硬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