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快我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的提案》(第063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12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薛野委员

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情况

1.实施产业“链长制”推进。沈阳市围绕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工作专班,编制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谋划推进重点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结合我市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布局、发展重点,为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推动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志宏作为牵头领导,专班成员单位包括市科技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商务局、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局、医保局等相关部门,铁西区、大东区、浑南区、沈北新区、新民市等相关区县和盛京金控集团。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专班日常工作,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及链主企业共同推进全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2.推动项目产业化落地。制定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支持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定期发布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指南及榜单,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关键工艺和急需的关键装备。对于揭榜成功的,按照项目审定投资额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或按照项目实际发生经费分档定额支持;对链主企业实施重大技改项目,按照项目审定投资额一定比例进行补助。鼓励企业通过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条件、生产环境等进行改造升级,提升医药制造业生产加工水平,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技改贴息或资金补助支持。支持企业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实现“上云用数赋智”。

二、创新研发能力提升情况

1.夯实创新策源基础。为发挥沈阳市生物医药产业的科教优势,鼓励高校院所、医疗机构与企业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共同开展协同技术攻关。目前,全市重点实验室180余家,其中北方战区总医院的寒地心血管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家;技术创新中心近60余家,其中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2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0余家,其中国家级1家,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40余家,其中沈阳绿谷生物技术产业有限公司的辽宁省眼科生物医药工程实验室等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5家;企业技术中心30余家,其中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

2.支持创新药品研发。聚焦生物医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需求,引导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单位,强化目标导向和需求牵引的发掘凝练,支持“多孔甲壳质纳米纤维干细胞支架修复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机制研究”等市级基础研究项目,积极争取“乳腺癌转移器官倾向性调控机制及靶点研究”等国自然项目,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优化医药产品审批,开展重点品种扶持行动,加强对创新药物研发扶持项目对接,全面了解创新药物立项研发进展,协助解决企业在研制和注册过程中的技术及政策法规上的困难和问题。东北制药维格列汀片(糖尿病)、达泊西汀片(男性早泄)、注射用阿奇霉素(细菌感染)和化学原料药非那西丁(解热镇痛)4个新产品获批生产,三生制药单项冠军产品特比澳拓展适应证,兴齐眼药硫酸阿托品滴眼液填补国内同类产品空白。

3.支持医疗器械研发。深入落实第二类医疗器械优先注册程序,进一步加大宣传解读力度,提前对接指导,深挖制度潜力,惠及更多的优质产品。紧盯创新前沿,对创新医疗器械、填补产业空白或具有临床优势等产品的注册上市进行精准扶持。通过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措施,支持先进医疗装备、关键零部件等产品推广应用。按照以释放头部企业订单为牵引、打造“整零协同”共同体的思路,围绕头部企业推进东软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等头部企业配套园区和重点特色工业园区建设,聚焦产业链各环节,统筹优质产业项目布局,全力营造最优产业生态东软健康医疗科技产业园已初具规模,持续吸引了一批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入驻发展,入驻产业链配套企业超60家,有力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

三、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1.鼓励医工结合对接。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医疗机构开展医工协同研究,探索“医学+工业”“医院+工厂”“医生+工程师”等多维度医工协同创新模式,全面推进药械科技成果产业化。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东软医疗系统股份有限公司“高性能Angio-CT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实现Angio-CT整机系统产业化。实施重点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支持沈阳永大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依帕司他片制剂技术攻关及生物等效试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建成超高载药量智能自组装纳米药物制剂技术等5个智能药物递送技术平台。实施医用食品医工结合揭榜挂帅项目。针对辽宁医学诊疗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承葛健康科技(辽宁)有限公司等企业提出的技术需求探索“医院+企业”医工协同创新模式

2.开展临床研究项目。为发挥我市医疗资源优势,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药物GCP和医疗器械GCP备案,支持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积极申报综合、肿瘤、心血管等领域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临床研究平台。支持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临床试验。推动伦理审查结果跨区域、跨医疗机构互认。在正在修订的《沈阳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中,明确支持我市具备创新能力、创新条件和创新成果的医疗机构联合企业建设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吸引优质企业开展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开展临床医学技术研究,2020年以来支持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开展课题研究50余项。与驻沈19家医疗机构达成一致,创新性开展联合项目申报,促进临床医疗技术研究和创新能力提升。

四、要素支持能力提升情况

1.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盛京金控集团立足金融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功能,建成3只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相关基金。辽宁睿康私募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基金规模10亿元,由盛京金控集团联合辽宁基金和东软旗下上市公司东软教育、医疗装备龙头东软医疗等社会资本发起,基金管理人是昊容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沈阳约印鼎泰股权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为沈阳市参与组建发起的一只医疗健康领域专项基金,基金管理人为约印大通(北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沈阳眼康英才投资基金由沈阳市天使投资基金与辽宁何氏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盛京金控集团所属科技风投共同出资设立,规模5000万元

2.组建新型研发机构。为解决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鼓励依托高校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建立具有建设模式多样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特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包括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目前,全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达到13家。例如,依托沈阳天仁合一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中医智能医疗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拜澳泰克(沈阳)生物医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生命科学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沈阳君弘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创新药物制剂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沈阳信康药科研究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微粒型药物制剂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沈阳术驰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建设沈阳市腔镜手术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

五、完善生物医药服务体系情况

1.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北方药谷德生(沈阳)生物药国际CDMO基地、拜澳泰克医疗器械CDMO共享平台,打通药械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质量控制、供应链管理等重点环节,打造从研发到转化的全产业链生态。北方药谷德生(沈阳)生物药国际CDMO基地是三生集团投资建设的国内产能最大、技术领先的生物医药重点项目,总投资70亿元,规划占地30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以生物制药产业化和商品化为主要目标的国际标杆科技产业园区,带动包括药品开发、产业化,以及配套的原辅材料、耗材、工艺装备在内的全生态生物医药园区发展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开展产业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熟化、服务以及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培育、人才引进等活动。

2.发挥检验机构作用。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发展,对新获批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省级的质检中心、产业计量中心、碳计量中心的单位给予一次性奖励,对首次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认可、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给予一次性支持。针对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企业在产品审批上市过程中必须经过专业部门检验检测这一关键环节,加强与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的联系,邀请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下属辽宁省药品检验检测院和辽宁省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院的专家为产业集群内企业做专业知识讲解和业务培训,强化与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合作,通过前置检验、研发检验同频等一站式服务,为我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企业产品尽早上市提供帮助。

六、强化统筹推进机制情况

1.制定产业工作措施。制定出台了《沈阳市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工作措施》,提出了“1+2+3+N”的产业发展重点和“一核两翼多组团”的空间布局,针对打通研发、临床、平台、企业、集群、人才等关键环节,明确了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持续增长等目标,实施科研成果产业转化、提升临床研究服务能力、健全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完善企业生态梯队系统、培育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打造高端产业人才高地等六大工程18项任务,相应出台了18支持政策,每项任务均包括明确的实施路径、具体的重要举措以及相应的政策保障,并在组织、要素、资金、服务、招商5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不断完善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体系,确保任务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向和目标顺利进行。

2.储备“四个一批”项目。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实施重点项目“四个一批”专项行动部署要求,在集群专班领导下,市委统战部、市发改、工信、科技、商务等部门先后赴大东、新民、沈北、铁西、浑南等产业重点地区,开展“四个一批”重点项目专项调研,详细了解沈大内窥镜、红药集团、东新药业、海龟医疗等企业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同时服务企业宣讲产业惠企政策,与企业深入交流生产运营、市场预测及项目谋划等情况,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按照“谋划储备一批、签约落地一批、开工建设一批、投产竣工一批”原则,经调研、梳理、汇总,形成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集群“四个一批”项目库,今年重点推进项目47个、投资额达600亿元。对这些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定期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出现的问题。

3.建立专班工作规则。为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对专班机制进行了细化落实。明确了专班各成员单位职责,产业集群由市领导同志牵头抓、行业部门专班抓、区县(市)具体抓。各市直部门作为组织推动者,按工作职能抓好统筹、强化指导、督促落实,强化集群运行监测,制定工作发展方案,细化年度重点任务。各区县(市)作为责任主体,抓具体、抓落地,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全力推进头部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建设、服务平台配套、招商引资引智、承接项目落地、营商环境建设等工作。建立了工作推进、议事协调、情况专报等机制,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研究协调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请市委、市政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和重大事项,实现上下协同联动,推动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产业工作落细落实、落地见效。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