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沛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着力打造区域聚焦型科技孵化载体,助力东北亚国际中心城市科技发展新提升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做好工作部署的建议
一是通过引入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团队和学习先进地区建设模式,不断盘活区域内楼宇资源和产业园区。皇姑区先后引入北京双创街、网易、金蝶等头部运营团队,盘活闲置楼宇资源,建设沈阳科创工场、数创工场、金蝶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数字经济产业大厦等一系列产业孵化平台载体,大大提升了传统商业楼宇的经济效益。大东区依托龙之梦的长峰中心、鹏瑞丽大厦等,打造双创产业集聚区,目前已引入科大讯飞沈阳产业加速中心、香江独角兽牧场、中科城市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头部双创载体运营商,形成集聚效应。沈阳国际软件园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形成了集科技成果转化及创新研发平台、孵化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于一体的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园区入驻企业1636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48家,中国软件百强企业23家,员工总数4万余人。
二是聚焦双创载体提标升级,不断释放创新创业潜力,高端双创载体纷纷在沈落地,专业化双创载体不断涌现。北京双创街、启迪科技园、科大讯飞产业加速中心、网易数字产业中心、华为VR云创新中心、OVU创客星、香江独角兽牧场等国内优秀创业孵化机构纷纷在沈布局。铁西区政府与北京中关村信息谷合力共建“一中心孵化、一基地加速、一园区产业承接、多组团辐射”的创新生态系统,使中关村的创新资源和创业服务体系更多惠及到我市企业。信息技术领域,我市拥有沈阳国际软件园、沈阳动漫研发与软件外包两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航空航天领域,我市拥有“3X+创新创业工场”一家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及星云产业加速中心、航天北斗卫星应用中心两家省级双创载体;节能环保领域,依托沈阳工业大学建设了蓝金创客环保技术专业众创空间;文化创意领域,依托辽宁出版集团建设了北方文化新谷专业众创空间。
二、关于做好资源对接的建议
一是为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市科技局发挥国家、省各级各类科技合作政策的引导和支撑作用,鼓励我市创新主体围绕新材料、先进制造等重点领域,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伙伴开展互惠互利的科技项目合作。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沈阳航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与白俄罗斯、意大利、葡萄牙、智利等“一带一路”国家联合开展了“金属薄壁构件多工序同步高速冲击柔性成形技术研究”“manta垂直起降飞行器合作研发”等一批高水平合作研发项目,其中10个项目获批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支持。
二是通过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创新主体向沿线国家输出技术服务。顶创汽车设计(辽宁)有限公司向越南知名汽车制造商输出整车开发技术,包括外观造型、动力系统、底盘系统、新能源等关键技术开发和设计服务。这些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市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合作水平,增强了我市优势技术和产品在沿线国家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是支持创新主体联合沿线国家合作伙伴,共同建设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创新平台,集聚全球优质创新资源,推动国际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积极推进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空气动力研究所建设国家级中国-意大利绿色航空技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将绿色航空技术合作从意大利逐步向俄罗斯、罗马尼亚、南非、阿联酋等国家辐射。推动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与韩国、波兰、智利、塞内加尔等国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了“中波油气资源高效转化与低碳洁净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国际联合实验室。
三、关于做好保障服务的建议
一是成立市委科技委,充分发挥议事和协调作用。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2024年1月组建中共沈阳市委科技委员会,负责全市科技改革发展安全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委员会由书记、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市委组织部部长、市委秘书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市长任副主任,市委、市政府相关副秘书长,27个市直部门和13个地区党委的负责同志任委员,市区两级党政“一把手”带头抓创新,建立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新沈阳”组织推进体系。
二是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数字化改革。市营商局从企业群众需求侧出发,将“只提交一次材料”改革作为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有力抓手,优化办理流程,转变办理方式,强化数字赋能,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集成办、智能办”,让在沈的企业和群众拥有更好的办事体验。例如,在便民服务方面,沈阳市实现了“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集成办理,过去,家长们跑学校、排长队,提交房产证、户口本等11项材料逐一核验。现在,通过联通教育、房产、公安、卫健、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系统,推动户口本、不动产证、居住证等15项信息自动核验,让符合条件的儿童实现入学“网上办、零材料”。
三是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积极营造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生态体系。市人社局注重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造“沈阳人力资源产业服务联盟”与“驻沈高校就业联盟”两个关键供需平台,举办沈阳“C才节”暨沈阳人力资源日活动,发布十大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率先出台东北首部人力资源服务地方标准,打造全国第一家“舒心就业”人力资源服务旗舰店。在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通过开设人才驿站、解决配偶就业、安置子女入学、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一站式”人才服务综合窗口等方式,不断完善人才服务体系,2024年累计服务高层次人才1.8万人次;持续推进人才安居工作,全市共有人才公寓项目门店30家,房源数6697套,覆盖我市主要行政区域;人才驿站已累计入住7118人次。连续荣获“非凡引才贡献奖”和“全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称号,进一步彰显了沈阳在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的显著成效。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