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关于发挥本地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促进沈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525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4年03月28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罗海波代表:

提出的关于发挥本地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促进沈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围绕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规划产业链

1.围绕沈阳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布局产业链

沈阳市是东北地区科创资源最为丰富的中心城市,有高等院校45所,本科高校数量全国排名第九;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为全国十二个分院之一,下设9个研究机构中5个在沈阳;全市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652个,其中国家级76个;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00家,科技型企业总数突破2.1万家,这些都为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业体系建设工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建设,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产业管理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广泛听取、虚心采纳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领导、企业家和专业机构的意见和建议,结合我市业发展实际,对业发展的定位、业体系、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政策措施等做出全局性、战略性的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打造“5+3+7+5”产业体系,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食品、集成电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8条产业链

2.围绕沈阳的主导产业布局创新链

聚焦沈阳市主导产业和重点领域,集聚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成果等科技创新资源,引导产业发展。沈阳市围绕八大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工作专班,编制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谋划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沈阳航空航天城等重点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结合我市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推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端轴承钢、特种新材料、水下机器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为国产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天宫、蛟龙、神舟、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作出贡献。依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打造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沈阳浑南科技城“一谷七园”等新经济园区加速建设,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构建“2+4+N”科技创新战略体系,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挂牌运行,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如期开工建设。

二、在做好顶层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主动、精准招商

1.进一步做好沈阳产业的顶层设计

近些年,沈阳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结合我市优势基础和发展需求,形成了《沈阳市工业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沈阳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行动方案》,从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打造5+3+7+5业结构体系,分别是5个老字号:汽车及零部件、通用机械装备、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机床及功能部件、电力装备;3个原字号:冶金建材、石油化工、农产品深加工;7个新字号: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航空、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7个新动能产业;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信息安全、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等5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实现重点突破。特别是重点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航空、食品、集成电路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8条产业链,专门成立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高位高效推动落实。

2.开展主动、精准招商

积极做好招商工作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招商引资安排意见、招商引资工作考核办法等,明确全市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具体安排和工作措施。大力组织开展招引活动,国际上以欧洲、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围绕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氢能源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活动,推进韩国SK氢能、希杰集团食品、欧利芙洋等项目,日本东芝新能源和医疗健康、三菱电机智能制造等项目,德国贺利氏、采万格集团合作项目;国内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重点地区和城市,组织开展了“数字和平机器人产业投资说明会”“东北楼宇经济发展峰会”“沈阳市与中央企业深化合作对接会”“沈阳市食品产业链招商引资推介会”等主题招商推介活动。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面向社会提供中试熟化公共服务,吸引更多企业在沈实施中试熟化项目。围绕能源、信息、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积极引进支持高质量“带土移植”创新创业团队69个。

3.建立经常性的市所会商机制

为了促进驻沈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沈阳市建立了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目的是建立市政府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密切联系,统筹集聚全市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和优势,将沈阳(企业)创新需求转进去,成为高校院所的创新方向;将高校院所创新成果转出来,成为沈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量。特别是在成立了由王新伟书记、吕志成市长担任主任,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中共沈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后,专题设立了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把这个机制又提升到“产学研合作”的新层次上,组织区县政府、企业、金融、中介等更多要素参与进来截至目前,我市共召开沈阳市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7次,通过组织征集创新需求,协调解决高校、科研院所社会事务问题,为驻沈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创造条件;召开沈阳市政产学研合作工作推进会议3次,聚焦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加速“创新沈阳”生态建设和品牌建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三、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

1.加快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

2022年以来,为建立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区别于现行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开展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一些地方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推动所在地高校院所扩大科技成果管理权。四川省提出,要制定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相关制度,重点明确科研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和监管机制等;陕西省提出,高等院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再管理职务科技成果,由科研管理部门承担管理职责;北京市提出,对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的管理,从管理部门、管理流程、考核方式等多方面,区别于现有其他国有资产管理。据了解,辽宁省已将加快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列入工作日程,我市将根据全省的统一工作部署,认真落实相关工作。

2.完善尽职免责制度

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方案,以减负松绑、赋权主体为导向,推进“三评”改革、科研经费“包干制”等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重新修订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在市属高校大力推行教师分型、协议年薪、科研奖励等创新制度;落实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扩大科研费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选择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全面推行驻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东北大学“收益共享激励机制”、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模式、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5%“黄金股”激励机制等经验入选国务院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面向全国推广。沈阳化工大学获批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探索“先使用后付费”模式,通过建立以协议约定权属比例,设置权属变更过渡期机制,保障科研人员权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科研人员中推行“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有股权,探索与科研单位、孵化企业、投资机构等“捆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

3.组建科技经理人队伍加强科技成果转化

依托“东北科技大市场—技术转移协会—技术转移机构—技术经纪人”服务体系,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辽宁)培养基地建设,壮大技术转移专业队伍。发挥技术转移协会作用,积极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全市技术经纪人累计超千人。开展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培育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全市科技评估师超过150人。专业技术转移人才实现了高校院所、企业、技术转移机构的全覆盖培养。为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制定出台了《沈阳市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办法(暂行)》,从规模人员等基础条件、服务情况、服务能力、规范管理、社会信誉等方面引导技术转移机构专业化发展,并对技术转移机构动态管理,及时跟踪考核评估,优胜劣汰。截至目前,全市备案技术转移机构67家,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44家,位列全省第一。开展技术经纪人“服务之星”评选活动,每年根据技术经纪人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参与成果撮合对接活动、促进技术合同签订等情况,认定年度“服务之星”并给予奖励。

四、强化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创新

1.构建不同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

建立协同创新工作体系,2017年沈阳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制度,2021年成立中共沈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后又专题设立了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并且在召开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会议时经常邀请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参会,共同研究推动协同创新工作。陆续出台政策文件,统筹部署协同创新工作。分别于2017年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促进沈阳科技成果转化行动方案》、2020年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方案》、2021年以科创委文件印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2022年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沈阳市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行动方案》、2023年以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文件印发《沈阳市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科技成果供给侧、需求侧、服务侧全方位、多角度地系统部署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从领导体制、工作机制、政策创新构建起协同创新工作体系。

2.构建责任担当、利益共赢等协同创新机制

探索实施关键技术攻关“325沈阳模式”,围绕航空、集成电路和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通过自主研发、揭榜挂帅等方式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攻克“真空干泵节能技术”“光刻涂胶显影工艺”等178个关键核心技术问题,自主研发的超大型盾构机主轴承实现产业化应用,“太行110”重型燃气轮机、大型海上平台压缩机等创新成果实现了国产首台套、替代进口的重大突破。积极建设创新联合体,打通产业全链条,开展协同创新,沈鼓集团正在牵头组建沈阳市压缩机产业创新联合体,通过技术攻关、协同创新、开放服务、企业孵化培育等,全面系统地提升压缩机产品的技术水平。“龙头”企业牵头,高校、科研院所参加,上下游中小企业和金融投资方共同参与,围绕重点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建设发展需求,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我市累计备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达到105家,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超过300家。

3.构建知识产权创造、服务和转化多方共享知识产权收益的机制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依托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等单位的大学科技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推进产学研知识产权协同创新,建立健全职务发明创造管理制度和专利分级管理、专利收储与托管制度;完善职务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推动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海外专利布局合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转化、运营改革试点,加强前瞻性研究。围绕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一批具有战略储备价值的自主知识产权;深入推进沈阳市地区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推动沈阳化工大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探索科技成果产业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高校院所开展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提高科研人员股权分配比例,“以协议约定权属比例,设置权属变更过渡期”,建立科技成果转化5%“黄金股”激励机制,在科研人员中推行“技术股+现金股”组合形式持有股权,与科研单位、孵化企业、投资机构等“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