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提案(第505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5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张颖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第一资源支撑

落实“兴沈英才计划”,聚焦“高精尖缺”人才,大力实施“海内外‘高精尖’优才集聚工程”“产业人才支撑工程”,出台《沈阳市高精尖科技优才选拔实施细则》等文件。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人才需求,编制《沈阳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全市各类创新技术人才突破110万人,220家单位实行人才自主认定,引进支持69个“带土移植”团队,培养1328名45周岁以下中青年人才,近1/3获得了省以上人才称号和奖项,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一)深入落实“兴沈英才计划”,推进各类科技人才引育

1..统筹组织科技人才项目实施。统筹组织开展2022年沈阳市科技人才项目工作,围绕成果转化补助资金人才专项、科技企业引进创新项目技术合同补贴人才专项、成果转化人才团队引育、高端外国专家资助和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等5个专项,编制形成2022年沈阳市科技人才项目安排方案,支持项目195项,引育410名科技创新人才、51个科技创新团队。立项支持中青年科技人才项目101项,引育中青年科技人才219人,青年科技团队31个;立项支持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1项,引进高端外国专家27人,高端外国专家团队2个。

(二)落实“兴辽英才计划”,开展省级科技人才引育

组织开展省“带土移植”团队项目推荐工作。围绕农业、能源、信息、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向省科技厅函推“带土移植”项目48项,其中创新团队35项,创业团队项目10项,短期外国专家项目3项,预计引进人才222人左右,一体化引进项目、团队、技术。同时,配合省厅组织举办了“带土移植”科技人才辽宁行活动,进行了沈阳市科技人才政策新闻发布。

(三)聚焦高端科技人才,探索科技创新相关服务

深入调研了解院士团队需求。调研了解梳理了在沈36个院士团队的项目开展、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等方面情况及需求,草拟了“一院士、一平台、一园区、一基金”的服务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发挥院士作用提供了依据。

二、聚焦重点领域,引导产业集聚

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2022年,我市围绕八大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工作专班,编制行动计划及配套政策,谋划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园、机器人产业园、沈阳航空航天城等重点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结合我市城市规划及产业布局,推动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端轴承钢、特种新材料、水下机器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为国产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天宫、蛟龙、神舟、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作出贡献。依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打造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沈阳浑南科技城五大类73项基础设施项目如期启动,“一谷七园”等新经济园区加速建设,智慧之云、科学家工作坊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6条主干路网、10公里综合管廊、8大特色公园、10万平方米人才用房陆续建成。构建“2+4+N”科技创新战略体系,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挂牌运行,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如期开工建设。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获批6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中化新材料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成为首批省级典型示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三、建立开放互联的创新交流平台

支持举办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交流活动,努力克服疫情对涉外科技交流活动的影响。协助做好生态大会筹备工作和“院士行”科普活动;广泛征集企业参加第二十二届投洽会、第五届进博会,筹备2022年辽洽会(沈阳馆)关于沈阳科技创新空间规划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部分展览展示;组织参与了“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委员会第三次峰会暨2022国际汽车数字化与智能制造大会”“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峰会”“中国计算机学会数字化转型—CCF”“中意碳中和培训班”“2022年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等活动,推动沈阳创新主体与国内外先进地区创新主体之间的交流,促成相互之间的合作。持续推进极动力MASTER沈阳项目落地,对接区县科技部门帮助项目签约落地。持续跟踪的重点科技合作项目,德国FEV项目已经在沈落地,通过走访调研了解企业发展需求,帮助企业解决人员招聘困难;调研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沈阳办事处,帮助解决莱茵机器人项目外国专家签证问题。

四、健全科技创新成果中介服务市场体系

构建协同创新机制,组织推荐辽宁省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89家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类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0家,新备案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5家。全市实质性联盟累计达到325家,其中,典型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97家,提升类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28家。发展科技服务业,提升东北科技大市场服务能力,面向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筛选发布在研科技成果57项,全年收集并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2059项,开展精准化路演对接、成果评价、区域合作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95场次,对接科技成果(项目)265项。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活动,推动18家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备案制度,形成我市已转化科技成果和拟转化科技成果项目清单,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49.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我市获评省科技奖104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7.5%。

五、协同推进沈阳都市圈各市(区)开展创新合作

组织开展京沈科技交流活动,与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沈阳校友会、辽宁美全生物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2022美全健康论坛”,围绕免疫细胞治疗、造血干细胞应用等前沿技术开展交流。以“揭榜挂帅”项目为契机,促进京沈科技资源共享与互补。2022年“揭榜挂帅”项目有北京超分科技有限公司等3家北京单位与沈阳企业达成了合作;推动沈阳医科大学与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加强合作,对接“中国脑计划”与北京昌平国家实验室,推动“辽宁脑计划”高效实施;推动沈阳工业设计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工业设计中心合作开展天玛多路阀三维动态演示设计等项目;促成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与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合作开展应用示范项目,获北京市科委科技创新区域合作专项100万元经费支持。

同时,加快推进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创新,率先落实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书记市长联席会议精神,会同兄弟城市科技局召开都市圈科创合作发展第一次联席会议,出台会议章程,凝聚共识,建立机制;协同各地共同编制《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建立都市圈科创服务平台,发布各地技术需求和成果信息800余条,组织开展精准化路演及成果对接活动20场次;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为都市圈各地培育初、中级技术经纪人277人;推动科技成果在都市圈各地间转移转化,2021年以来,我市创新主体与都市圈各地累计签订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及服务合同838份,技术合同金额14.2亿元。

推动都市圈各市(区)签约共建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科技条件平台,今年新增抚顺、阜新、铁岭、本溪21家服务机构上线服务。目前都市圈其他六市一区已均有科技服务机构入住科技条件平台,平台服务机构总数达310家,共享科研仪器设备2952台(套),登记科技成果2105项,能够提供各类科技服务项目3100项,已累计为都市圈各地对接服务订单205笔,服务金额1222.28万元。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