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关于加强我市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建设的提案(第427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22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赵秀丽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我市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建设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并与相关部门沟通,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科技局坚持创新生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塑造“创新沈阳”品牌,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我市各项指标增幅均创历史新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战略支撑。

一、城市创新生态展开新局面

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理念的“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园”科创空间格局全面拉开,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融合园已开工项目249个,完成投资196.4亿元。全市国家级孵化平台40家、各类双创载体240家,在孵企业、团队1.5万个,集聚创新创业人员16.6万人。高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大督查表扬。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入银行资金、创投资本等多元化金融活水,联合盛京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推进“银担联动”,精准支持科技人才创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今年已帮助企业融资超10亿元。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育成体系,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200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207家,瞪羚、独角兽企业235家,雏鹰企业1385家。何氏眼科、拓荆科技、富创精密等3家科技型企业完成首发上市,实现融资72亿元。支持1700余家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2.2亿财政资金带动企业投入研发费用18亿元。依托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沈阳市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国家级产业集群。沈阳已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连续三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跻身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高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二、创新平台争先进位取得新突破

2022年,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451家,其中国家级70个(包括重点实验室9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工程研究中心及工程实验室34个、企业技术中心19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级947个、市级434个;新型研发机构新增16家、总量达到100家;科技型企业超过16000家,总量连续5年保持东北首位;新增2家国家级创新平台,辽宁材料实验室、辽宁辽河实验室挂牌运行,启动“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型模拟设施”建设,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作为东北唯一节点接入中国算力网络。技术合同成交额超过449.9亿元,位居全省第一,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为48.6%;全市科技支出完成24.94亿元,同比增长6.4%。沈阳已连续两年入围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单,连续三年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跻身全国15个科技创新策源地之一。高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积极承接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争取上级资金超12亿元,在集成电路、能源装备、燃气轮机等涉及国家安全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国产可替代、乃至国际先进的关键技术,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三、科技创新产出实现新跨越

牢记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聚焦全市“5+3+7+5”重点产业链,滚动实施“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147项,预期解决30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问题,驻沈高校院所累计突破“卡脖子”技术问题99项,其中5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科院金属所荣获2022年“富兰克林·梅尔奖”(材料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奖励之一)。我市获评省科技奖104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47.5%。高端轴承钢、特种新材料、水下机器人、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原创成果不断涌现,为国产盾构机、航空发动机、天宫、蛟龙、神舟、航母、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作出贡献,体育风洞、储能设备等创新产品为“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服务保障。同时,支持黑土地保护、种业创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科研活动,为维护粮食安全、促进乡村振兴、碳达峰碳中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四、科技创新人才增添新动力

市科技局全面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攻坚方案,以松绑、赋权为取向,推进“三评改革”“包干制”等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修订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细则,在市属高校大力推行教师分型、协议年薪、科研奖励等创新制度,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营造人才敢为、人才能为、人才有为的创新生态。沈阳化工大学成果转化激励改革举措被国务院办公厅向全国推广。全市国家级孵化平台38家、各类双创载体240家,在孵企业、团队1.5万个,集聚创新创业人员16.6万人。全市各类创新技术人才突破110万人,220家单位实行人才自主认定,引进支持69个“带土移植”团队,培养1328名45周岁以下中青年人才,近1/3获得了省以上人才称号和奖项,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