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高校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县域开发区产业园区振兴的提案(第422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3年05月15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马晓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高校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县域开发区产业园区振兴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搭建转化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

一是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全面加强高校院所内部技术转移体系和制度建设,驻沈高校院所基本实现了专门的内部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目标和绩效奖励机制,建立健全了技术转移工作体系和制度流程。为了解掌握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情况,遴选东北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等18家驻沈重点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备案制度,定期向市科技管理部门备案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清单,形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为了加强与驻沈高校院所合作,沈阳市发挥市委科创委作用,专题设立了产学研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机制,组织区县政府、企业、金融、中介等更多要素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来,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建设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为优化科技服务体系,强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紧密合作,沈阳市汇聚科技创新资源,以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为重点,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科技资源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服务企业创新需求为核心,建设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这一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目前,沈阳市科技条件平台汇聚各专业服务机构311家,大型仪器设备2777台/套,可提供服务项目3121项,2022年度平台订单479笔,订单金额11490.86万元。通过引入第三方机构市场化运营提高了平台的活跃度和资源利用率,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并得到了用户、特别是县域用户的认可。解决企业需求200余项,成功对接完成约100次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创新券政策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000万元。三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为加快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中试验证难题,沈阳市加快布局建设技术开发能力强、中试熟化服务水平高的中试基地,建立领域全覆盖、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活、中试成效好的中试服务网络体系。制定《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在落实《深入实施“兴沈英才计划”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沈人社发﹝2022﹞12号)中出台《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专项实施细则》。2021年12月,备案了20个沈阳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总规划面积66.74万平方米,入驻项目68个,服务企业300余家,开展中试服务500余次,中试服务营业收入6089.65万元。法库的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小试、中试、工程化、企业孵化完整的陶瓷产业科技体系,入孵硅藻呼吸砖、精铸用浇口杯、发泡陶瓷、天然矿物釉料、发光材料、3D打印等项目,助力县域开发区产业园区做大做强。

二、深化赋权改革,提升技术转移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高校院所赋权改革。为激发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转移转化、创新创业热情,确保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获得应有收益,沈阳市全面推行驻沈高校院所“三权”改革,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东北大学打造“收益共享激励机制”,入围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沈阳化工大学实施“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开展国家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沈阳工业大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5%“黄金股”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团队+企业”产教融合成果转化模式,孵育产业技术研究院5家、高新技术企业16家。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推出“技术+团队+股权”捆绑式转化模式,孵育出多家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培养转移技术转移人才。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人才(辽宁)培养基地建设,开通线上培训课程,培训人数大幅增加,基地为全省培育技术转移人才474人,其中我市270人。开展沈阳市第八期技术经纪人培训,新培育技术经纪人185人,全市技术经纪人累计超过900人。开展科技成果标准化评价试点,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培育科技成果评价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每年培养科技评估师50余人,全市科技评估师超过150人。三是壮大专业技术转移机构。完善东北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发布、创新需求对接、科技成果评价、技术成果交易、科技经纪人服务等市场服务功能。2022年,东北科技大市场发布面向5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征集筛选的拟转化及在研科技成果57项,围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领域组织3次路演对接活动,全年共发布科技成果和技术需求2059项,开展精准化路演对接、成果评价、区域合作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95场次,对接科技成果(项目)265项。强化技术转移机构动态管理,及时跟踪考核评估,优胜劣汰,全市技术转移机构达到57家,省级机构达到35家。

三、建设科创组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一是构建科技创新空间格局。聚焦园区空间载体,加快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技创新空间格局,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模式,着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平台和生活性服务平台“三个平台”,推进“四个转变”(由产品制造向产业集群发展转变、由传统要素驱动向数字驱动转变、由财富驱动向人才驱动转变、由功能分区向产城融合转变)。将浑南科技城建设成为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引领区”;沈北科教融合园建设成果转化集中区、创新创业活力区、产业人才培育地、新兴产业策源地;沈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进“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导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沈阳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市37个科创组团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创新导向,形成联结全域、充满活力的微观创新生态空间。二是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园区。于洪区壮大特种机床产业,依托辽宁特种机床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刘伟军团队,强化技术和市场服务。加大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集团、中科院材料所等科技平台和团队合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与大族激光合作,培育、建设3D打印产业基地。围绕精锐数控、隆迪电器、海德科技等龙头企业,建立特种数控机床、机加、切割等产业联盟;发展智能制造产业,针对科仪视讯视觉、车油服智慧科技、中科智能制造、雪球科技建立科技管家服务,发展智能制造、航空零部件、新型材料、节能环保等企业,打造科技企业集聚发展载体。沈北新区依托中科院应用生态研究所、东亚种业研发中心、玉米生物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装备研发中心、雨润食品等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围绕云狐手机、帝信科技、中国移动位置信息产业园、沈阳高新智慧产业园等发展现代通讯产业;依托沈飞、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等发展航空装备产业。苏家屯区依托中汽动力、沈阳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港等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发展沙河食品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功能食品,打造食品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验检测、物流配送、展示交易全产业链条。辽中区推进农大禾丰35万吨数字化生产线项目,建设辽河流域优质水稻和昊明禽业白羽肉鸡两个产业集群,做优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和世泰钛业、远程摩擦等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文旅康养”新业态,打造杨士岗温泉小镇、潘家堡稻香小镇、六间房玫瑰小镇、肖寨门肉牛小镇等乡村旅游名片。新民市推动造纸包印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向大健康、医药康养领域拓展,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食品工业、高品质生活方向发展,玖龙三期62万吨制浆、好医生北方基地、同福食品等项目竣工投产,融新谷生命科技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项目开工建设。法库县新能源产业集聚发展,华润法库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及风力发电、龙源法库八虎山15万千瓦风电、中国电建法库县15万千瓦风电等新能源项目落地开工;陶瓷产业不断壮大,搭建陶瓷电商网络运营平台,打造VR虚拟展馆,台湾罗马瓷砖集团东北运营中心落户法库,以五洲震耀新宽体窑为代表的能耗技改;通航产业提速进位,建成我国首个新能源水上电动飞机生产工厂,世界首款锐翔RX1E-S双座水上电动飞机试飞成功,取得型号合格证。康平县清洁能源产业势头强劲,辽能30万千瓦风电项目加快建设,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新材料产业基础夯实,富莱碳纤维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组建沈阳先进碳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甘肃富莱碳纤维项目整体搬迁至康平县,高分子低碳循环全产业链基地开工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壮大,辽宁宫焙食品加工项目即将投入试生产,中农联物流产业园加快建设。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3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