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将沈阳建设成为特种、复杂、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精密仪器的研发基地的提案 (第359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10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傅莉、魏颖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将沈阳建设成为特种、复杂、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精密仪器的研发基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制定工作方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我市作为老工业基地,具有完善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科学研究、设备开发能力,超强的研发、生产能力。为此,我们通过整合优质资源,制定了《关于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力 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沈科创办发〔2021〕1号),打造“5+4+7+N”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创新平台建设年系列活动,将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5个重大创新平台,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稀土钢研发平台等4个大科学装置,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机器人学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对接、服务的重点对象,研究制定《五个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服务沈阳推进工作方案》《七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服务沈阳产业创新对接方案》,建立了工作专班、会商推进、常态化对接等三大工作推进机制,对接重点服务项目,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有效释能,攻克国外技术壁垒,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资金支持

为缩小在一些特种、复杂、专业的精密仪器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摆脱国外制约,我们在特种、复杂、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精密仪器的研发投入上积极对接上级对口部门,组织推荐我市创新主体申报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等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21年共争取政策5项、项目1634个、资金8.39亿元。东北大学等9家单位承担的“分布式动态系统的自学习优化协同控制理论与方法”等16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全市现有国家级基地2家,省级基地21家。拓荆科技等8家单位承担的9个项目获得国家青年学者研究基金等项目支持。中科院金属所等22家单位的“辽宁省金属基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等35个重点实验室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沈阳化工研究院等15家单位获批15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2个单位获批9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8家企业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二)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

我市拥有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47所,还有沈飞、黎明、东软等大型国企和民企,具有强大的研发及生产能力。我们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以产学研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产学研联盟,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激发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创新主体的活力,共组织企业建设创新联盟291家,包括典型实质性产学研创新联盟141家,中小企业提升类产学研联盟150家。其中,入选省级实质性联盟70家,联盟成员总数达到621家,拥有国家平台108个、省级平台234个。面向“老原新”重点产业创新领域组建新型研发机构,基本覆盖20个产业细分领域,总数达到52家,各研发机构今年研发总投入达7.5亿元,累计攻克关键技术341项,形成技术标准76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35项。

三、促进成果转化,强化实体经济支撑

(一)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制定实施《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沈科创办发〔2021〕2号),围绕特种、复杂、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精密仪器科研成果大幅提升本地转化率,从科研成果的形成、评估、发布、对接、转化、收益等多维度出发,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利益联结机制、科技成果供给侧信息清单,提高科技成果源头发掘能力。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26号),提高科技成果价值发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分类转化。

(二)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加快特种、复杂、专业的国际先进水平精密仪器等产业领域科技成果中试熟化,组建20个科技成果中试转化基地,总规划面积超过66.74万平方米,完善技术路径、熟化工艺路线,提高技术转移扩散能力,入驻项目68个,中试服务营业收入6089.65万元。推荐17家企业申报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提供开放公共服务事项31项。鼓励中试基地开展项目中试,推动技术成果实现产业化。

(三)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能力

出台《沈阳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补贴实施细则》,激励我市技术合同登记机构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2021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330亿元、全省占比超过40%,其中在沈本地转化的项目数量为34.6%。出台《沈阳市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办法(暂行)》,全市市级机构累计达到54家。

感谢你们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