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提案(第127号)的答复
发布日期:2022年05月06日    来源: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孙兴名委员:

您提出的《以创新发展为引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提案》,市科技局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并与相关部门沟通,提出具体办理意见如下:

一、加块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国家区域科创中心

1.强化区域科创中心顶层设计。强化组织保障,在市科创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强化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组建市委科创委,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主任,涵盖全市20余个相关部门,统筹推进国家区域科创中心建设等重点工作。强化规划保障,近年来全市围绕国家区域科创中心的各项重点任务,先后印发了《沈阳市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创新沈阳”行动方案(2021-2025年)》《沈阳市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关于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能力 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等系列行动方案,突出规划引领,形成了顶层设计、高位推进、部门协同、区县联动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政策保障,2021年市政府出台了《沈阳市新发展阶段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若干政策措施》,围绕提升综合创新能力、企业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27条富有含金量的科技创新政策措施,为区域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

2.打造区域科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为提升全市科技创新体系效能,打造“创新沈阳”的核心承载区,在浑南区规划建设面积约91平方公里的浑南科技城,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数字文创等五大创新方向,打造全市科技创新策源地、新旧动能转换发动机、新经济发展引领区。目前,召开了沈阳浑南科技城规划发布暨全球招商大会,发布了沈阳浑南科技城空间规划、招商方向及人才政策。举行了浑南科技城科技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科技城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谋划推进技术创新平台项目7个,计划总投资约35亿元;重点产业类项目117个,计划总投资约1750亿元,北方网络安全产业园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造网络安全分中心项目开工,成为首个在沈阳浑南科技城开工建设的重点项目。

3.完善全市科技创新空间布局。以浑南科技城、沈阳北部科教融合园和沈阳高新区、沈阳经开区、辉山经开区为依托,在各发展片区内、科创走廊上布局科技机构、科研设施及科技型企业相对集中、专业性较强的37个科技创新组团,构建“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技创新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完善与城市发展能级、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发展空间布局。目前,相关部门已经编制了《沈阳市科技创新空间规划》,研究起草了《沈阳市“一城一园三区多组团”科创空间建设方案》,提出建设目标、建设导则、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

1.全面推行驻沈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东北大学入围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成果转化模式、东北大学“收益共享激励机制”、沈阳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5%“黄金股”激励机制等经验在全国和全省推广,有效调动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完善成果动态征集和发布机制,推动成果供给端、需求端、资金端高效对接。

2.积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打造前沿技术产业链股份制联盟、战略性科研项目实施经费滚动支持制度、股权合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工类科研项目成果转化新机制等4项创新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占全市入选经验总数的50%,在不同领域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

3.创新改革科研项目生成机制和资金配置方式。实行“企业出榜、任务定榜、揭榜挂帅”的项目组织方式,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揭榜挂帅”。围绕“5+3+7+5”重点产业链组织实施102个“揭榜挂帅”项目,其中,38个项目列入省“揭榜挂帅”科技计划,争取资金1.63亿元。沈阳市“揭榜挂帅”科技计划第一批成功揭榜签约25项,累计财政科技资金投入5936.5万元;集聚研发人员725人,其中,揭榜单位安排研发人员437人,占总人数60%以上。

三、构建创新平台体系,支撑产业创新发展

1.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等5个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提升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高端装备轻合金铸造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IC装备等产业链创新方向,支持我市各类创新主体在优势领域争建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提升创新平台服务质量,组织创新平台面向骨干企业、科技园区开放创新资源,提供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目前,全市各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到1285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63个,省级创新平台908个,市级创新平台314个。

2.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面向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科学问题,紧跟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规划建设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测试装置、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未来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稀土钢研发平台等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条件水平。针对稀土钢研发平台、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装置等4个大科学基础设施开展技术方案、建设方案论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中科院金属所稀土钢研发平台项目顺利通过中科院内部评审。开展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专家论证。

3.发挥重大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师昌绪材料中心,中科院金属所与中科仪、黎明等71家本地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合同额4000万元。中科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在本地成果转化36项,成果转化金额6192万元。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成功入选全国首批12所未来技术学院,与华为公司、科大讯飞、东软集团、新松机器人、中车合作,积极培养工业智能领域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针对沈阳在人工智能、智能传感、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新字号和智慧产业5+5创新需求,与相关单位开展合作联合定向培养紧缺专业技术人才。

四、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科技融合

1.强化文化领域“高精尖”技术研发。依托文化科技融合基地开展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物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应用。2018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省、市、区的科技项目支持50余项。辽宁华盾安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协同创新体系北部顶级节点。同时开展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工业互联网、数据标识等技术研发,沈阳广播电视台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智能移动拍摄系统----“艺卡”,打造国内首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移动拍摄系统,产品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加快推进文化行业升级换代。以文化充实高新产业发展内核,大力发展高新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文化产业关键技术为核心,应用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创新,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辽宁鼎籍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引进高速喷墨轮转印刷生产线及数字化印制生产设备,打造全新的基于5G工业互联网概念的出版印刷供应链生态系统,实现整个出版印刷生态系统的资源精准匹配和高效利用以及价值共享;沈阳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应用4K超高清技术、5G新传媒技术等新媒体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在全媒体策划、采编、运营、技术、管理、原创内容生产等方面实现了技术提升,带动了广电传媒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

3.加快培育壮大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园区的孵化集聚功能相互叠加,培育以数字文化产业为特征的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新型文化产业的发展。辽宁新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应用裸眼3D显示技术、3D内容视效等技术,完成了沈阳故宫5D沉浸式体验和场景化展示、数字沈阳城市宣传片、市府广场3D地标投影、辽沈战役纪念馆等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数字旅游、智慧旅游。华为(沈阳)VR云创新中心通过科技赋能,帮助企业云化转型、品牌赋能,通过大赛、展厅等形式,持续扩大我市VR产业的影响力,联合培养VR方向的专项人才,打造生态体系,持续完善VR生态布局。

感谢您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2022年4月28日